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免费论文 >正文

略论中国问题(二)

是导致一个国家仅仅需要部分或者少数精英就能控制和操纵的结果,国家所采取的教育模式也必然与之相适应。也即是只要培养少数精英就可以了。对于大多数工人来说,只需要掌握使用方法就行了,不必考虑为什么;对于学生来说,只需要灌输给学生成熟的知识,至于为什么,是现成的答案,只要掌握这些答案就可以了。本身没有"问题"、只有现成答案的知识结构,就必然缺乏对问题的探索和疑问的必要;没有探索和疑问的必要的知识教育,也就缺乏对知识探索和疑问的行为鼓励;缺乏对知识探索和疑问的行为鼓励的教育,也就意味着整个民族在学习、引进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探索精神逐渐萎缩。萎缩的探索精神在别人"就是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面前,怎能不对别人顶礼膜拜呢?顶礼膜拜的人还奢谈什么对别人的东西进行创新,和创造力呢?这不能不是发展中国家的悲哀,包括中国在内。例如我国现在汽车工业所面临的困境:由于国外汽车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森严的技术壁垒,我国就需要制定一定程度的市场准入的技术标准制度与之相适应,造成了我国汽车业,引进技术的成本、制造的成本都随之上升;再加上二十余年的政府保护行为的过多参与,形成了区域性的垄断,建立的又是缺乏创新的企业管理机制。这样,高昂的引进和制造成本,虽然保证了汽车质量,但是提高了市场购置成本,降低了市场的需求量,企业所以难以扩大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如果降低市场准入的技术标准,虽然可以减少技术壁垒造成的技术成本,降低制造成本,但是势必增加汽车的走私和假冒伪劣的泛滥成灾,引进的成本又难以回收。总之,我国汽车业由于缺乏原始资本的积累过程,靠外国成熟的技术,成熟的生产工艺为我国汽车业的发展奠定了如此尴尬局面:继续发展创新,我国缺乏高端市场,也缺乏大量积累的资金作后盾;降低技术标准要求,引进的设备了无用处,同时走私,和假冒伪劣一定会泛滥成灾。所以,我国只能走引进、再引进的重复引进之路。
现在我们的引进之路越走越远,看一看世面上最流行的知识是什么,一定是与世界(美国)同步的知识。但是,盖房需要从基础盖起,追求"巨人大厦"式的发展经济的模式的结果是什么?--最近,中央军委主席下令,军队师旅级以上领导工作时不能用手机。在追求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畅通多么重要,这个命令不能不是对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拥有手机)的一种无奈的注解。根据墨菲定律:该出错的地方,最终要出错。我们的科技发展之路是否已经出错?哪些是该出错的地方?我想,即使我国科技形势一片大好,还是悠着点儿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全面思考有没有什么原因造成、又怎样来改变这种局面的方法呢?
再者,我国本来就是一个缺乏伟大哲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国家,一本论语我们的祖宗们阐释了两千多年,犹不能穷其精髓,真的吗?是故意的思想禁锢,还是孔孟太…太…太伟大、太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屈辱,还不能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震颤而惊醒?难道伟大的人物永远都是对的,错就错在我们太愚鲁,没有学好,应用好他们的巨著。这样的没有疑义、只有释义、补义的全民族学习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就是经过再多的屈辱,我们也突围不了历史固有的框框。不说也罢!
可是,哲学的贫困一定导致思想上的贫困;思想上的贫困一定导致思维格式化;格式化思维就导致人的行为选择单一;行为选择单一的人要么是狂妄的人,但一定狂妄得不可一世;要么是卑贱的人,但卑贱后是无奈的自甘沉沦;要么是理性的人,但理性得不到思想上其他阐释,只好选择混混。社会思想的选择本应该具有多重性,如果社会只选择一种思想,一种哲学,一种教育,一种模式,虽然便于大家的意志、思想的统一,只要万众一心,国家可能更快、更好地富强起来。但是,这种社会选择的结果,更可能导致社会的极端化。美好的愿望并不一定得到美好的结果。一个人有两个鼻孔呼吸,如果都是为了同一个人的生存,为什么要堵起一个鼻孔呢。例如,在应试教育的成材机制的单一模式之下,一个青少年从小学到大学,教育要经过十几年,这十几年里,有各种各样的可能发生。例如,一个孩子可能在小学会象爱因斯坦一样"笨",但用我们的层层剔除法的筛选人才的方式,他一定会不幸地被列入坏孩子、笨孩子之列,如果在农村,关系他一生的命运可能就被这样注定。就是已经上了高中的学生,有的孩子由于特长、兴趣的发展,更容易出现"韩寒现象"。这样的应试成材模式的教育,把本应该培养成为专长的人才,被视为了朽木不可雕的废料,不但增加了社会反叛的思潮,也使得更多的有能力的家庭,选择了送子女海外求学的不归之途。而这些本应该增进我国教育投资的资产却恭手送给了国外。
不但如此,"在全球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今天,什么才是最重要有效的考核方法?澳大利亚的Fleming校长提出了这一问题。一味地应用只会让孩子记忆知识,但不会应用,一味地实践,不利于孩子对知识的研究。两方面兼顾又会加大孩子们的负担,与教育宗旨不符。她希望在这次大会上能寻找到答案。"
>
这是同样摘录《外国校长细说教育问题》通讯稿上的一段话,我真希望和她一样"在这次大会上能寻找到(这样的)答案": 怎样既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又不会加大孩子们的负担。如今,在所谓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谁又能穷尽所有的知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偏偏我们的教育模式是想用"有限"博"无限"。例如,现在的教育,在全才,博才的提倡上,怎能不会加大孩子们的负担呢?这样的完美的教育,不但会加大孩子们的负担,同时也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础:社会分工。市场经济也只有在实行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的情况之下,才能优化资源的配置,从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否也可以进行必要的社会分工(当然包括博学多才一类)?也正如我们的谚语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伟大的毛泽东也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汗牛充栋的书山之中,一个人再勤奋,又能学习多少知识?如果我们过分地一味强调博而全,强调都要达到某个同一高度,使很多人达不到目标,结果是:假文凭、假学术畅行;学习外语比学习专业课重要!
也许只有进行社会分工,然后大家通力协作,把各有所长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