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免费论文 >正文

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理论批判

。那么人们就还是没有克服空想主义。”这就是伯恩施坦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曾引起重大争论的运动目的说。   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理论表达的是他对社会主义在场性的思考。当时的社会状况、工人阶级状况和社会主义党实际境遇是伯恩施坦这种思考的客观背景。我不认为伯恩施坦主观上具有放弃社会主义、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取向的意图,因此人格层面的分析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着重探讨的是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意识形态理论层面上的含义。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的正面预设、对社会主义革命主体的怀疑和对目的与运动的分离。伯恩施坦实际上看不到资本主义社会根据内在逻辑可以演化出社会主义社会来,因此革命的希望有所失落。但是伯恩施坦同时也否认资本主义是那个社会唯一的逻辑,他试图以别样的逻辑来影响之,也就是用具有社会主义取向的民主政治或道德的东西掺杂到那个社会中去。在他看来,这可能就是社会主义最好的在场,除此,社会主义则无处可存在。而作为革命主体的工人,在伯恩施坦看来,生活状况的改善已经使他们失去在死亡线上所具有的与资本主义的势不两立,他们只希望生活越来越改善,用伯恩施坦的话来说,社会主义绝不是使人类全面无产阶级化,而是使广大工人过上与资产阶级同样的好日子,工人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不断提高。而这些希望离开当下的资本主义就有可能落入乌托邦——这甚至是广大工人的想法! 因此伯恩施坦才提出了他的目的与运动相分离的观点。从这个观点看,伯恩施坦没有忘记目的,只是感觉目的的渺茫,感觉它与运动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与其抱住渺茫的目的,不如从点滴运动中实现工人的利益,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   今天,我们来看伯恩施坦所谈的社会主义的这些特征,会发现他的思想离我们并不遥远。从某种角度看这些思想也情有可原。然而,理论的运动如果为当时的现状所束缚,那就不具有其特有的超越现状的功能了。马克思整个理论的魅力恰恰是其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中蕴涵着新社会的因素。离开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整个革命理论就失去了根据。马克思早就指出,从现象层面看,资本主义的一切都似乎是合理的,然而从历史总体看,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就凸现出来了。伯恩施坦的失误归根到底还在于他对辩证法的蔑视。关于革命主体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过程,他们在历史中锤炼,在历史中成熟。不能以某一国、某一时的工人现状来否定工人阶级作为革命阶级的角色。只要资产阶级利益的特殊性还存在,只要资产阶级有将这种特殊性打扮成普遍性的企图,工人阶级就存在,工人阶级的奋起就是历史的必然。从这个意义看,伯恩施坦的观点太表面化了。目的与运动的分离本身是一种反辩证法的做法。在马克思看来,最终目的本来就是存在于运动中的,没有游离于具体运动之外的最终目的。共产党人要做到的是,每一个历史的运动都体现出这个目的,代表着历史进步的方向。伯恩施坦却忘却了这一点。   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看,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不了工人阶级在思想意识上的解放,而这种解放不解决,工人的实际解放是不可能的。表面上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的资产阶级化。这样,资本主义就成了历史终结的标志了。伯恩施坦或许不想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逻辑的推演得出的必然如此。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