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在领导者道德素养陶铸中地价值(0)-中国哲学
- 学生时代
- 2009-05-23 16:10:10
康的幸福生活,享受高品位的物质条件是任何时代的人所共有的愿望。自从剩余产品出现以来,领导者利用手中握有支配、组织人、财、物权力的便利条件谋求私利者比比皆是。虽然说党从本质上讲没有自己的私利,但是,这决不意味着现时代的党的所有领导者都能真正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与民争利者更是司空见惯。即便下属怨气冲天,上级依然我行我素者亦不罕见。他们不断地“富之、贵之”(《墨子·尚贤上》),但“富”与“贵”的对象始终指向自己,大有“惟我富贵,哪管部下既贫且难”的气概。虽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是,党的干部不“富以其邻”(《小畜》),而是自己利用职权“先富起来”显然是违背党的富民政策的,也与党章对共产党员的要求相去甚远,此举不仅使自己的权力发生了变异,失去了人民性,而且最终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乃至危及人民政权的根基。所以,作为领导者不能仅仅依靠甜言蜜语去领导,“甘临,无攸利”(《临》)。人民群众是最讲求实际的。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而且要“依靠个人兴趣、依靠对个人利益上的关心”(第572页)[1]。马克思也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和他们的利益有关”(第104页)[2],“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第84页)[3]。所以,领导者在关注个人“奔小康”进程的同时,务必不能忘记自己在组织中的领头雁地位,为下属创造更殷实的生活条件和更丰厚的物质财富,使组织成员不仅能够吃饱,而且能够吃好。这样的领导者下属才会“敬之、誉之”(《墨子·尚贤上》),心甘情愿地追随。
需要指出的是,领导者“不独富”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领域,而且表现在精神生活方面——“君子以振民育德”(《蛊·象》),即要求领导者要善于振奋民众的精神,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使其在物质、精神两个方面都成为富裕者,而不是成为物质上的富豪,精神上的乞丐。
要真正将这种“仁爱”情怀付诸实践并非易事。这要求领导者必须加强道德修养,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屏弃自己内心一切不符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东西,“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时时处处为群众的利益着想,一丝不苟地贯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既切实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眼前、暂时的利益,又充分考虑他们长远、永久的利益;既大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追求,又时时处处体现对下属深切的人文关怀。诚如李觏所说“此温厚而广爱者也,仁之道也。”(《礼论第三》)[4]个别缺乏仁爱素养的领导者不切实关爱群众,为政主观臆断,缺乏严密论证,给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损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这种人孟子称之为“殃民者”。孟子还进一步指出:“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告子下》)当然也不容于社会主义的今朝盛世。故此,培养领导者的仁爱品质,时时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系辞下》)还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领导者的仁爱素养还体现在对下属的宽厚。《易传》指出:“上以厚下安宅。”(《剥·象》)要求居于领导岗位的人以宽厚的胸怀对待下属。这很容易使人想起《老子》中的一段话:“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作为领导者,在下属面前时时处处表现出宽厚情怀,与下属在人格、权利、尊严等方面完全平等。如此,则“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彖》)这样,上下级之间的交往就能做到平等沟通,互通意见,而不是无礼放肆。这种广大宽厚的情怀不仅利于拉近上下级的心理距离,营造融洽的组织氛围,且易于使组织各方有事多商量,有矛盾多做自我批评,有利于形成友善、和谐的组织环境。“敦临,吉无咎。”(《临》)“敦临之吉,志在内也”(《临·象》)正是对领导者以厚道之情展开领导活动实际效果的准确分析。“安土敦乎仁”(《系辞上》),这样的领导者还能得不到下属发自内心的拥戴,从而成为颇具影响力的领导者吗?
二、《易传》“知临”思想有利于提高领导者的明智品质,从而更好地驾驭语言,勤学广智,利国利民
《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意思是说,智、仁、勇这三条行为规范,是天下最通达的大德。虽然“智”的品质不像“仁”那样具有根本性意义,但仍是一条重要的道德规范。儒家历来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易传》对“知(智)”也投以特别关注。
《易传》指出:“知(智)临,大君之宜”(《临》),是说作为领导者,应当善于运用聪明睿智实施领导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收到好的工作效果,而且易于得到上级的赏识。既然“智”在领导实践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智”呢?《易传》在很多场合给出了说明,比如“履霜,坚冰至”(《坤》),告诉人们应当善于明察秋毫,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坤·象》)所反映的就是人们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并进而能够利用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无疑是需要智慧的。再比如:“既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屯》),告诉人们无论是工作、生活、学习,都会遇到一些难以把握,或者鱼和熊掌无法兼得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做出错误的抉择,《易传》则主张学会明智地放弃,舍得撒手。否则,“往,吝”(《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需要指出的是,领导者“不独富”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领域,而且表现在精神生活方面——“君子以振民育德”(《蛊·象》),即要求领导者要善于振奋民众的精神,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使其在物质、精神两个方面都成为富裕者,而不是成为物质上的富豪,精神上的乞丐。
要真正将这种“仁爱”情怀付诸实践并非易事。这要求领导者必须加强道德修养,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屏弃自己内心一切不符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东西,“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时时处处为群众的利益着想,一丝不苟地贯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既切实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眼前、暂时的利益,又充分考虑他们长远、永久的利益;既大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追求,又时时处处体现对下属深切的人文关怀。诚如李觏所说“此温厚而广爱者也,仁之道也。”(《礼论第三》)[4]个别缺乏仁爱素养的领导者不切实关爱群众,为政主观臆断,缺乏严密论证,给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损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这种人孟子称之为“殃民者”。孟子还进一步指出:“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告子下》)当然也不容于社会主义的今朝盛世。故此,培养领导者的仁爱品质,时时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系辞下》)还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领导者的仁爱素养还体现在对下属的宽厚。《易传》指出:“上以厚下安宅。”(《剥·象》)要求居于领导岗位的人以宽厚的胸怀对待下属。这很容易使人想起《老子》中的一段话:“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作为领导者,在下属面前时时处处表现出宽厚情怀,与下属在人格、权利、尊严等方面完全平等。如此,则“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彖》)这样,上下级之间的交往就能做到平等沟通,互通意见,而不是无礼放肆。这种广大宽厚的情怀不仅利于拉近上下级的心理距离,营造融洽的组织氛围,且易于使组织各方有事多商量,有矛盾多做自我批评,有利于形成友善、和谐的组织环境。“敦临,吉无咎。”(《临》)“敦临之吉,志在内也”(《临·象》)正是对领导者以厚道之情展开领导活动实际效果的准确分析。“安土敦乎仁”(《系辞上》),这样的领导者还能得不到下属发自内心的拥戴,从而成为颇具影响力的领导者吗?
二、《易传》“知临”思想有利于提高领导者的明智品质,从而更好地驾驭语言,勤学广智,利国利民
《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意思是说,智、仁、勇这三条行为规范,是天下最通达的大德。虽然“智”的品质不像“仁”那样具有根本性意义,但仍是一条重要的道德规范。儒家历来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易传》对“知(智)”也投以特别关注。
《易传》指出:“知(智)临,大君之宜”(《临》),是说作为领导者,应当善于运用聪明睿智实施领导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收到好的工作效果,而且易于得到上级的赏识。既然“智”在领导实践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智”呢?《易传》在很多场合给出了说明,比如“履霜,坚冰至”(《坤》),告诉人们应当善于明察秋毫,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坤·象》)所反映的就是人们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并进而能够利用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无疑是需要智慧的。再比如:“既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屯》),告诉人们无论是工作、生活、学习,都会遇到一些难以把握,或者鱼和熊掌无法兼得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做出错误的抉择,《易传》则主张学会明智地放弃,舍得撒手。否则,“往,吝”(《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