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免费论文 >正文

《易传》在领导者道德素养陶铸中地价值(0)-中国哲学

  摘要:《易传》在加强领导者道德素养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特殊作用:《易传》“仁以行之”的思想有利于培养领导者的仁爱精神,从而更好地关心、爱护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知临”思想有利于提高领导者的明智品质,从而更好地驾驭语言,勤学广智,利国利民;“卑以自牧”思想有利于造就领导者的谦敬品质,从而谦敬为怀,赢得群众。所以,提高领导者道德素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易传》。
  关键词:易传;领导者;道德素养
 

  Abstract: Yi zhuan can play an indispensablerole in molding leader’s moral accomplishment: in Yi zhuan , the thought of “acting with benevolence”is helpful to cultivating leader’s benevolent spirit to care more for the people and serve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the idea of “advance in wisdom”could help leaders to improve their intellectual quality and ability to master language better, urge them to learn wide-ranging knowledge, advantageous both to the state and people; the idea of “modesty and humility”is helpful to foster leader in modesty and courtesy to gain support. So, to learn earnestl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 Yi zhuan is one of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leader’s moral accomplishment.
  Key Words: Yi zhuan ; leader; moral accomplishment.
  
  各级领导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发动者、践行者,其道德素养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领导者能否真正做到自我约束,自我领导,及其自身与行为价值量的高低,而且对领导活动的成败及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成功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大力提高领导者的执政能力,同时,必须着力提升领导者的道德素养。提高领导者道德素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易传》。这是因为,《易传》在加强领导者道德素养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特殊作用。
  
  一、《易传》“仁以行之”的思想有利于培养领导者的仁爱精神,从而更好地关心、爱护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倡导仁爱是《易传》政治主张的重要特色之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乾·文言》)明确告诉人们:作为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仅要通过学习,积聚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相互间的诘问、辩论以明晰是非,提高智力性素养,而且必须拓宽博大的胸怀,提高非智力性素养,尤其是要以仁爱之心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毋庸置疑,“仁以行之”乃是“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的价值指向和最终归宿。因此,按照《易传》的标准——“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领导者必须具备仁厚的宅心,亦即“仁”的品质,具备这样的品质,方能达到“上施光也”(《颐·象》)的境界。就是说,居于高位的领导者以深厚的仁爱之心对待下属,不仅雨露普润,而且会获得下属发自内心的拥戴与支持。根据《易传》分析,这种品质就像宽厚无比、苍茫无际的大地,虽然养育着万事万物,但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德——“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说卦》)当前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所赞誉的也正是这样一种以博大仁爱胸怀善待世间万物的品质。既然“仁”之品质如此重要,何谓之“仁”?《孟子》指出:“仁也者,人也。”(《尽心下》)简单地说,所谓“仁”就是“爱人”,亦即任何人之间在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诸多领域都应彼此以仁爱之心善待对方,把对方当人看,而不是相反。虽然这一品质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具备而尚未完全具备需要逐渐完善的,但是,对于掌握公共权力的领导者而言,由于其自身地位的特殊重要性,锤炼仁爱品质显得似乎更加迫切。
  在大多社会成员仍然借助社会组织谋求生存与发展机会的现时代,领导者肩负着为组织成员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责任和义务。组织成员能否与社会发展同步进入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领导者可谓重任在肩。所以,关心群众冷暖,关爱下属发展成为每一个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易经》所说“同人于门”(《同人》)就是要求人们,不仅要爱自己的家人,而且要将这种爱推广于“门外”。对领导者而言,“门外”的最小领域就是自己所领导的群体。换言之,领导者有责任、有义务将自己的“爱”广施于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而不能像素养偏低的一般成员那样“同人于宗”(《同人》)。《易传》指出:“同人于宗,吝道也。”(《同人·象》)告诫领导者,只爱自己的宗族(亲信、家人)本身不符合大道的要求,当然也不符合社会主义领导者基本素养的内在要求。领导者不仅不应该对组织成员搞“合理筛选”,以自己为中心划界,搞远近亲疏,反而应该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于组织之外,“同人于野”(《同人》),不仅使本组织的成员感受这种博大的仁爱,而且使更广泛领域的社会成员普遍享受这种仁爱,如此就达到了《大戴礼记》所说的“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曾子立事》)的崇高境界。这也正是《易传》理想中的境界:“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咸·彖》)
  当然,领导者的仁爱素养不应仅仅停留在内心和口头上,还必须落实于行动中。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创,公平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的时候,《易传》“不独富”(《小畜·象》)的思想成为领导者培养仁爱品质的重要参照系。
  追求富足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