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哲学论纲(0)-中国哲学
- 学生时代
- 2009-05-23 16:10:07
道,这个林妹妹正是引导自己前行的女神。用他的话说:“我虽丈六金身,还借你一茎所化。”(第91回)此处贾宝玉把自己比做佛,把林黛玉比做莲,佛由莲花化生。《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空寂之境是比神境更高的莲境。为了更具体地了解这一论点,不妨把第91回林贾谈禅的细节重读一遍:
?
只见宝玉把眉一皱, 把脚一跺道:“我想这个人生他做什么!天地间没有了我,倒也干净!”黛玉道:“原是有了我,便有了人,有了人,便有无数的烦恼生出来,恐怖,颠倒,梦想,更有许多缠碍。 ——才刚我说的都是顽话,你不过是看见姨妈没精打彩,如何便疑到宝姐姐身上去? 姨妈过来原为他的官司事情心绪不宁,那里还来应酬你?都是你自己心上胡思乱想,钻入魔道里去了。”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你的性灵比我竟强远了,怨不得前年我生气的时候,你和我说过几句禅语,我实在对不上来。我虽丈六金身,还借你一茎所化。”黛玉乘此机会说道:“我便问你一句话,你如何回答?”宝玉盘着腿,合着手,闭着眼,嘘着嘴道:“讲来。”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 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黛玉低头不语。
?
宝玉讲的三宝,是一般佛家所讲的“佛”、“法”、“僧”三宝,而禅宗特别是慧能的特殊贡献,是由外转内,把外三宝变成内三宝,把佛转为“觉”,把法转为“正”,把僧转为“净”,即把佛事三宝变成“自性三宝”。林、贾的谈禅作偈,也都是内心对语,属于灵魂最深处的问答。贾宝玉在这次禅对中对着林黛玉确认:“你的性灵比我竟强远了。”还承认两人在禅语对话中,自己被林黛玉的问题所困,“答不上来”。的确,林黛玉的提问总是在帮助贾宝玉开窍起悟。林黛玉和贾宝玉最重要的一次禅语对话在第22回中,这是《红楼梦》全书哲学境界最集中的表现。此次禅思发生于贾宝玉和姐妹们听了禅曲之后,宝玉被“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诗意所动,不禁大哭起来,遂提笔立占一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后担心别人不解,又作一支《寄生草》放在偈后。词曰:“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疑凭来去。茫茫看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林黛玉读了贾宝玉的禅偈与词注,觉得境界不够高,便补了8个字: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
这真是画龙点睛的大手笔。这8个字才是《红楼梦》的精神内核和最高哲学境界,也是曹雪芹这部巨著的第一“文眼”。《红楼梦》的哲学重心是“无”的哲学,不是“有”的哲学,在这里也得到最简明的体现。
?
贾宝玉的禅偈,意识是说,大家彼此都想得到对方情感的印证而生烦恼,看来只有到情意没绝无法再做验证时,才能算得上情爱的彻悟,到了万境归空,放下一切验证的念头,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他恐怕别人不解,所作的词注也是在说,你我相互依存,没有我就没有你,根本无须什么证明,真情自在心里,根本无须分析,也无须标榜什么悲喜疏密。贾宝玉的禅偈已看透了常人对于情感的疏密是非纠缠,拒绝被世俗的感念所主宰,达到了空境。而林黛玉则进一步把空境彻底化,告诉贾宝玉:连空境不执著,连空境不空境都不去分别,即根本不要陷入情感“有”、“无”的争论纠缠,把人为设置的争论平台也拆除,抵达“空空”境界,那才算是真的干净。林黛玉在铺下这8字之前,就提问贾宝玉:
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
?
林黛玉的问题是你内心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何处?存在的力度来自哪里?贾宝玉回答不出来。林黛玉便用这8个字提示他:你到人间来去一回,只是个过客,不要反认他乡是故乡,不要以为你暂时的栖居地是你的存在之境,不要以为你放下情感的是非纠缠就会赢得自由,也不要以为你在理念上达到空境就得自由,所有这一切,都是妄念。你到了人间,就注定要经历这些情感的纠缠和烦恼,只有回到“无”的本体,你真正的故乡,而在暂时路过的他乡真“无所在”(什么也不执著),“质本洁来还洁去”,才能彻底摆脱人间的一切欲念和一切占有之心,才算干净。林黛玉之境,与“空空道人”这个名字的隐喻内涵正好相通。如果说,贾宝玉只达了空境,那么,林黛玉则抵达了空空境。空是否定,空空是否定之否定。正如无是否定,无无是否定之否定。无无是无的彻底化,又是经过无的洗礼之后的存有。庄子讲无,但他又说“无无才是至境”。《南华经?知北游》这样写道:
?
光耀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耀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杳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光耀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
在庄子看来,通过“无无”而抵达的“无有”,这才是最高的哲学境界。他借光耀而自白:我能抵达“无”的境界,但不能抵达“无无”的境界,等到了无,却又未免于有。这种在有无中扑朔迷离、
?
只见宝玉把眉一皱, 把脚一跺道:“我想这个人生他做什么!天地间没有了我,倒也干净!”黛玉道:“原是有了我,便有了人,有了人,便有无数的烦恼生出来,恐怖,颠倒,梦想,更有许多缠碍。 ——才刚我说的都是顽话,你不过是看见姨妈没精打彩,如何便疑到宝姐姐身上去? 姨妈过来原为他的官司事情心绪不宁,那里还来应酬你?都是你自己心上胡思乱想,钻入魔道里去了。”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你的性灵比我竟强远了,怨不得前年我生气的时候,你和我说过几句禅语,我实在对不上来。我虽丈六金身,还借你一茎所化。”黛玉乘此机会说道:“我便问你一句话,你如何回答?”宝玉盘着腿,合着手,闭着眼,嘘着嘴道:“讲来。”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 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黛玉低头不语。
?
宝玉讲的三宝,是一般佛家所讲的“佛”、“法”、“僧”三宝,而禅宗特别是慧能的特殊贡献,是由外转内,把外三宝变成内三宝,把佛转为“觉”,把法转为“正”,把僧转为“净”,即把佛事三宝变成“自性三宝”。林、贾的谈禅作偈,也都是内心对语,属于灵魂最深处的问答。贾宝玉在这次禅对中对着林黛玉确认:“你的性灵比我竟强远了。”还承认两人在禅语对话中,自己被林黛玉的问题所困,“答不上来”。的确,林黛玉的提问总是在帮助贾宝玉开窍起悟。林黛玉和贾宝玉最重要的一次禅语对话在第22回中,这是《红楼梦》全书哲学境界最集中的表现。此次禅思发生于贾宝玉和姐妹们听了禅曲之后,宝玉被“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诗意所动,不禁大哭起来,遂提笔立占一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后担心别人不解,又作一支《寄生草》放在偈后。词曰:“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疑凭来去。茫茫看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林黛玉读了贾宝玉的禅偈与词注,觉得境界不够高,便补了8个字: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
这真是画龙点睛的大手笔。这8个字才是《红楼梦》的精神内核和最高哲学境界,也是曹雪芹这部巨著的第一“文眼”。《红楼梦》的哲学重心是“无”的哲学,不是“有”的哲学,在这里也得到最简明的体现。
?
贾宝玉的禅偈,意识是说,大家彼此都想得到对方情感的印证而生烦恼,看来只有到情意没绝无法再做验证时,才能算得上情爱的彻悟,到了万境归空,放下一切验证的念头,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他恐怕别人不解,所作的词注也是在说,你我相互依存,没有我就没有你,根本无须什么证明,真情自在心里,根本无须分析,也无须标榜什么悲喜疏密。贾宝玉的禅偈已看透了常人对于情感的疏密是非纠缠,拒绝被世俗的感念所主宰,达到了空境。而林黛玉则进一步把空境彻底化,告诉贾宝玉:连空境不执著,连空境不空境都不去分别,即根本不要陷入情感“有”、“无”的争论纠缠,把人为设置的争论平台也拆除,抵达“空空”境界,那才算是真的干净。林黛玉在铺下这8字之前,就提问贾宝玉:
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
?
林黛玉的问题是你内心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何处?存在的力度来自哪里?贾宝玉回答不出来。林黛玉便用这8个字提示他:你到人间来去一回,只是个过客,不要反认他乡是故乡,不要以为你暂时的栖居地是你的存在之境,不要以为你放下情感的是非纠缠就会赢得自由,也不要以为你在理念上达到空境就得自由,所有这一切,都是妄念。你到了人间,就注定要经历这些情感的纠缠和烦恼,只有回到“无”的本体,你真正的故乡,而在暂时路过的他乡真“无所在”(什么也不执著),“质本洁来还洁去”,才能彻底摆脱人间的一切欲念和一切占有之心,才算干净。林黛玉之境,与“空空道人”这个名字的隐喻内涵正好相通。如果说,贾宝玉只达了空境,那么,林黛玉则抵达了空空境。空是否定,空空是否定之否定。正如无是否定,无无是否定之否定。无无是无的彻底化,又是经过无的洗礼之后的存有。庄子讲无,但他又说“无无才是至境”。《南华经?知北游》这样写道:
?
光耀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耀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杳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光耀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
在庄子看来,通过“无无”而抵达的“无有”,这才是最高的哲学境界。他借光耀而自白:我能抵达“无”的境界,但不能抵达“无无”的境界,等到了无,却又未免于有。这种在有无中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