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现实型文学(0)-中国哲学
- 学生时代
- 2009-05-23 16:10:07
羽,施以各种约束:“烧之,剔之,刻之,?名隹之,连之以羁马,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而且马也学会了“诡衔窃辔”等盗智,此皆伯乐之罪。同理,圣人提倡仁义礼乐以匡天下,禁锢并扼杀了人们的自由思想和个性,使民好智争利,变得奸诈诡谲,亦属罪大恶极。这两篇文章都巧妙设喻,反复痛斥仁义,强调人性自然,呼唤自由解放,痛快淋漓,具有极大的批判力量。《庄》书中批判仁义的篇章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仁义”是当时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正统思想文化的理论基础,庄子对仁义的掊击,意味着对统治阶级整个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否定。《?月去箧》篇还进一步指出:“盗亦有道”,所谓“圣知之法”与盗贼之道无异,统治者窃国“并与其圣知之法”,“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一切文明成果都被他们窃取和利用,为“守其盗贼之身”服务。这就对当时的政治、法律制度及意识形态进行了全面否定。不仅如此,由于“仁义”和“圣知之法”来源于所谓“圣人”和文明,而这“圣人”和文明,在庄子看来,正是造成人性异化和天下混乱的总根源,因此他推崇老子“绝圣弃知”的思想,激烈地攻击“圣人”,把文明史上的杰出人物、儒家所尊奉的历代“圣贤”骂了个遍。《马蹄》篇云:“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月去箧》篇更认为“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他将“圣人”和“盗贼”相提并论,正如刘凤苞《南华雪心编》该篇眉批所言:“摇五岳笔,破鬼胆语”。《天运》篇假托老子说:“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在宥》篇借广成子之口,指责黄帝为“佞人”,不足以语“至道”,并斥责说:“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在《逍遥游》中,作者认为神人的尘垢秕糠犹能陶铸出尧舜,随后又不时将其贬斥、嘲弄。在《庚桑楚》篇,庄子还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这话多么警策!书中还多处写到孔子去见老聃,每每受到训斥,《盗跖》篇更借跖之口,骂孔子是“伪巧人”、“盗丘”。该篇还进而攻击“黄帝尚不能全德”,“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等。众所崇仰的圣贤,在庄子笔下,都被剥得精光,光彩顿失,尊严扫地,成了人所不齿的无耻之徒、罪魁祸首、糟粕之躯和虚伪小人。连带的,他在《在宥》篇还大骂自陷桎梏而高谈仁义的儒墨圣徒是“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把大小儒生描绘成“以诗礼发冢”的盗墓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要之,庄子以其无比犀利的笔锋,抨击仁义,戏薄圣贤,剽剥儒墨,这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无异于砸其招牌,剥其外皮,揭其隐私,剖示其丑恶灵魂,并进而刨其祖坟,打击其社会基础,是在更深层次上进一步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彻底揭露、批判与否定。
3. 对奸诈、贪鄙之徒的鞭笞、讽刺和对一般愚盲、可笑之人事的揶揄、讽谕。《外物》篇“庄周贷粟”一节,写庄周家贫,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不愿借给,巧言推托说:“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子忿然作色,讲了个“涸辙之鲋”的故事,揭露其悭吝、虚伪、奸诈的面目,给予辛辣嘲讽。《秋水》篇“惠子相梁”一节,写庄子去见惠子,惠子却听信谣言,以为庄子是来夺他的相位,“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见到惠子,给他讲了个“?宛鸟雏与鸱”的故事,将其相位比作“腐鼠”,狠狠奚落了一顿。《列御寇》中“曹商使秦”一节,更为精隽: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阝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招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曹商得意忘形,去笑话庄子,没想到是背着鼓寻槌,自讨打挨,被庄子骂得狗血淋头,挖苦得无地自容。从此,曹商被贴上“舐痔得车”的标签,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同篇还有个类似的故事:“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庄子说他是乘骊龙睡着而侥幸窃得其珠,“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矣!”不仅非常鄙夷和不屑,且如刘凤苞《南华雪心编》该篇评语所说:“试不测之威以侥幸一得者,自矜创获,而不知已蹈危机,读此当通身汗下”。另外,庄子还描写了诸如“宋人资章甫”、“丑女效颦”等故事,对其盲目、愚蠢行为也有所讽谕和批评。
4. 对现实中一些正面人物的颂扬和表彰。《庄子》中的正面形象,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理想化的形象,如神人、大鹏、哀骀它等,属浪漫文学范畴;一种是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形象,如庖丁、匠石、支离疏等,既可归之于浪漫型文学,亦可归之于现实型文学;一种是现实型的形象,自属现实型文学范畴,如老子、庄子和部分篇章中的孔子,《天地》中的汉阴丈人,《让王》中的子华子、列子、原宪、曾子、颜回、公子牟等。这些现实型的正面形象,都有一些奇行异节,作者的描写也很逼真,但是除了老子、庄子、汉阴丈人等少数人物外,多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传声筒,具有概念化、类型化的特点,性格有些雷同,似不及浪漫型文学中的神奇人物那样神采
“仁义”是当时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正统思想文化的理论基础,庄子对仁义的掊击,意味着对统治阶级整个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否定。《?月去箧》篇还进一步指出:“盗亦有道”,所谓“圣知之法”与盗贼之道无异,统治者窃国“并与其圣知之法”,“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一切文明成果都被他们窃取和利用,为“守其盗贼之身”服务。这就对当时的政治、法律制度及意识形态进行了全面否定。不仅如此,由于“仁义”和“圣知之法”来源于所谓“圣人”和文明,而这“圣人”和文明,在庄子看来,正是造成人性异化和天下混乱的总根源,因此他推崇老子“绝圣弃知”的思想,激烈地攻击“圣人”,把文明史上的杰出人物、儒家所尊奉的历代“圣贤”骂了个遍。《马蹄》篇云:“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月去箧》篇更认为“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他将“圣人”和“盗贼”相提并论,正如刘凤苞《南华雪心编》该篇眉批所言:“摇五岳笔,破鬼胆语”。《天运》篇假托老子说:“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在宥》篇借广成子之口,指责黄帝为“佞人”,不足以语“至道”,并斥责说:“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在《逍遥游》中,作者认为神人的尘垢秕糠犹能陶铸出尧舜,随后又不时将其贬斥、嘲弄。在《庚桑楚》篇,庄子还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这话多么警策!书中还多处写到孔子去见老聃,每每受到训斥,《盗跖》篇更借跖之口,骂孔子是“伪巧人”、“盗丘”。该篇还进而攻击“黄帝尚不能全德”,“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等。众所崇仰的圣贤,在庄子笔下,都被剥得精光,光彩顿失,尊严扫地,成了人所不齿的无耻之徒、罪魁祸首、糟粕之躯和虚伪小人。连带的,他在《在宥》篇还大骂自陷桎梏而高谈仁义的儒墨圣徒是“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把大小儒生描绘成“以诗礼发冢”的盗墓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要之,庄子以其无比犀利的笔锋,抨击仁义,戏薄圣贤,剽剥儒墨,这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无异于砸其招牌,剥其外皮,揭其隐私,剖示其丑恶灵魂,并进而刨其祖坟,打击其社会基础,是在更深层次上进一步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彻底揭露、批判与否定。
3. 对奸诈、贪鄙之徒的鞭笞、讽刺和对一般愚盲、可笑之人事的揶揄、讽谕。《外物》篇“庄周贷粟”一节,写庄周家贫,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不愿借给,巧言推托说:“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子忿然作色,讲了个“涸辙之鲋”的故事,揭露其悭吝、虚伪、奸诈的面目,给予辛辣嘲讽。《秋水》篇“惠子相梁”一节,写庄子去见惠子,惠子却听信谣言,以为庄子是来夺他的相位,“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见到惠子,给他讲了个“?宛鸟雏与鸱”的故事,将其相位比作“腐鼠”,狠狠奚落了一顿。《列御寇》中“曹商使秦”一节,更为精隽: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阝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招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曹商得意忘形,去笑话庄子,没想到是背着鼓寻槌,自讨打挨,被庄子骂得狗血淋头,挖苦得无地自容。从此,曹商被贴上“舐痔得车”的标签,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同篇还有个类似的故事:“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庄子说他是乘骊龙睡着而侥幸窃得其珠,“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矣!”不仅非常鄙夷和不屑,且如刘凤苞《南华雪心编》该篇评语所说:“试不测之威以侥幸一得者,自矜创获,而不知已蹈危机,读此当通身汗下”。另外,庄子还描写了诸如“宋人资章甫”、“丑女效颦”等故事,对其盲目、愚蠢行为也有所讽谕和批评。
4. 对现实中一些正面人物的颂扬和表彰。《庄子》中的正面形象,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理想化的形象,如神人、大鹏、哀骀它等,属浪漫文学范畴;一种是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形象,如庖丁、匠石、支离疏等,既可归之于浪漫型文学,亦可归之于现实型文学;一种是现实型的形象,自属现实型文学范畴,如老子、庄子和部分篇章中的孔子,《天地》中的汉阴丈人,《让王》中的子华子、列子、原宪、曾子、颜回、公子牟等。这些现实型的正面形象,都有一些奇行异节,作者的描写也很逼真,但是除了老子、庄子、汉阴丈人等少数人物外,多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传声筒,具有概念化、类型化的特点,性格有些雷同,似不及浪漫型文学中的神奇人物那样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