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体系探析
- 学生时代
- 2009-06-02 18:29:12
> 【 内容 提要】邓小平在领导 中国 改革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始终把 社会 主义 政治 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 发展 的战略思想。他从实际出发, 总结 了以往政治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和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这包括民主制度建设、法治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权力制约机制、维护政治稳定和实行“一国两制”方针等。结合中国国情,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条件,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渐进性 规律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 理论 必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及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产生深远的 影响 。
【摘 要 题】政治思想
【关 键 词】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体系
【 正 文】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社会创造和积累的积极的政治成果和政治进步状态。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是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史上,马克思认为,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结构的组成部分。列宁和毛泽东也都强调过政治与 经济 是辩证统一的,政治保证是经济建设和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虽然邓小平没有直接使用过“政治文明”的概念,但他有着极为丰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并且形成了思想体系。本文试图对这一思想体系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
邓小平历来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早在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就着重提出和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文明、健康的政治生活的 问题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又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如果说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灵魂,那么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实际上已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没有政治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作出这一重要论断,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高度重视,也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强调:“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9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党的十二大把“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党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党的十三大把这一总目标调整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稳定下来。后来,邓小平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里边也就包含了对建设民主政治这个目标要坚持不动摇。
邓小平还提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这一命题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是要从大局的高度认识和处理一切问题;二是任何时候都要代表和维护人民利益;三是讲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讲不讲政治文明,搞不搞政治文明建设,关系到大局和我们的“威力”,关系到执政党和政府能否真正代表和实现人民利益。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阐明了现阶段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善于将这些正确的规划和理论付诸实践,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第一,三个文明建设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协调进行。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提出,当上层建筑妨碍生产力发展时,“解决上层建筑问题很重要”(注:《邓小平思想年谱》,第46页,中央 文献 出版社,1998年版。)。他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政治上层建筑某些方面滞后的情况,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自觉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要求。1986年,邓小平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城市改革是全面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也涉及文化、 科技 、 教育 领域,更重要的是还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注:《邓小平思想年谱》,第35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第二,政治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必要的政治保障和力量之源。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他反复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化。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鉴于“文革”的沉痛教训,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反复强调要保持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稳定的环境,我们不可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努力创造既能保持良好秩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这实际上就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邓小平还认为,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主要途径就是,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摘 要 题】政治思想
【关 键 词】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体系
【 正 文】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社会创造和积累的积极的政治成果和政治进步状态。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是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史上,马克思认为,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结构的组成部分。列宁和毛泽东也都强调过政治与 经济 是辩证统一的,政治保证是经济建设和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虽然邓小平没有直接使用过“政治文明”的概念,但他有着极为丰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并且形成了思想体系。本文试图对这一思想体系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
邓小平历来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早在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就着重提出和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文明、健康的政治生活的 问题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又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如果说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灵魂,那么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实际上已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没有政治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作出这一重要论断,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高度重视,也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强调:“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9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党的十二大把“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党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党的十三大把这一总目标调整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稳定下来。后来,邓小平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里边也就包含了对建设民主政治这个目标要坚持不动摇。
邓小平还提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这一命题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是要从大局的高度认识和处理一切问题;二是任何时候都要代表和维护人民利益;三是讲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讲不讲政治文明,搞不搞政治文明建设,关系到大局和我们的“威力”,关系到执政党和政府能否真正代表和实现人民利益。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阐明了现阶段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善于将这些正确的规划和理论付诸实践,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第一,三个文明建设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协调进行。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提出,当上层建筑妨碍生产力发展时,“解决上层建筑问题很重要”(注:《邓小平思想年谱》,第46页,中央 文献 出版社,1998年版。)。他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政治上层建筑某些方面滞后的情况,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自觉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要求。1986年,邓小平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城市改革是全面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也涉及文化、 科技 、 教育 领域,更重要的是还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注:《邓小平思想年谱》,第35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第二,政治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必要的政治保障和力量之源。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他反复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化。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鉴于“文革”的沉痛教训,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反复强调要保持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稳定的环境,我们不可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努力创造既能保持良好秩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这实际上就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邓小平还认为,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主要途径就是,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