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道路世纪梦—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地历史回顾
- 学生时代
- 2009-05-31 19:07:37
of 191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冯崇义着:《罗素与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2 参阅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载《每周评论》第一期,1918年12月22日。
3 真实或想象中的民族屈辱常使大批亲西方的中国知识分子迅猛地转向反西方的立场。类似的例子还有1946年12月美军强奸北大女生沈崇事件、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失败事件和1999年5月北约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事件。
4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载《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页1359-1360。
5 参阅陈汉楚:《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
6 张东荪:<第三种文明>,载《解放与改造》第1卷第1号,1919年9月。
7 <本志宣言>,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1919年12月。
8 陈独秀:<谈政治>,载《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陈独秀:<独秀致罗素先生的信>,载《新青年》第8卷第4号,1920年12月;陈独秀:<社会主义评论>,载《新青年》第9卷第3号,1921年7月;李大钊:<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载《评论之评论》第1卷第2号,1921年3月;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载《新青年》第9卷第1号,1921年5月。
9 谭鸣谦(即谭平山):<德莫克拉西之四面谈>,载《新潮》第1卷第5号,1919年3月。
10 谭鸣谦:<现代民治主义的精神>,载《新潮》第2卷第3号,1919年12月。
11 杜威:<美国之民主的发展>,载《每周评论》,第26期,1919年6月15日。关于杜威在华演讲的影响,参阅Barry Keenan, The Dewey Experiment in China: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olitical Power in the Early Republic,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12 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1919年12月。类似的观点参阅;<甚么是现在的时代精神>,载《教育潮》第1卷第3号;<说德莫克拉西>,载《新空气》第1卷第1号。有人更直截了当地表示要「创造德莫克拉西的新社会──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压迫的和平幸福的新社案会」。<发刊词>,载《新社会》第1号,1919年11月。
13 关于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参阅Donald Sassoo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cialism: the West European Lef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I. B. Tauris Publishers, 1996.
14 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页13。
15 详见朱建华、宋春主编:《中国近现代政党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林茂生、王维礼、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英文著作参阅Lyman Van Slyke, Enemies and Friends: The United Fronts in Chinese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Roger B. Jeans (ed), Road Not Taken: The Struggle of Opposition Partie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2, pp. 339-345.
>
16 参阅许纪霖:<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遗产──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回顾>,载《开放时代》(广州),1998年第4期。许纪霖:<寻求自由与公道的社会秩序──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一个历史考察>,载《开放时代》(广州),2000年第1期。许纪霖认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主流思潮是社会民主主义。
17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1941年10月10日),载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页1。
18 施复亮:<何谓中间派>,载《时与文》第1卷第1期,1947年3月。施复亮原名施存统,是中共创始人之一,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倒很熟悉。
19 <中国民主同盟纲领>(1945年10月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载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页66-70。从内容上看,「民盟」的这一政纲很可能参考了英国工党1945年第44届年会所发表的题为《让我们面向未来》的政纲。「民盟」的一些领导人与英国社会主义者的联系本来就相当密切。1945年7月英国工党在大选中以压倒多数获胜、上台执政,其冲击波可想而知。
20 当然,当时的国内、国际舆论也有将社会民主主义称为「第三方面」的时尚。参见<社评:国际第三方面势力的抬头>,载《大公报》(天津),1948年1月19日。
21 张东荪:<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载《再生周刊》第118期,1946年6月。
22 张东荪:《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上海观察出版社1948年版。转见蔡尚志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5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页220-221。
23 <国民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载《解放日报》1945年10月12日。
24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运动史上将「修正主义」或「机会主义」视为主要敌人,大抵始于列宁1920年7月19日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29页。
25 参阅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左辅主编:《21世纪谁给你饭吃:中国下岗与再就业问题聚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张建华主编:《中国面临的紧要问题》(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张学斌等:《改革危险期》(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陈波:《中国反腐败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26 O. Lange, 'O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ism',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4, No 1 & 2, 1936-1937; H. D. Dickinson, The Economics of Soci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9.
27 代表性著作有W. Brus, The Market in a Socialist Econom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2; A. Nove, The Economics of Feasible Socialism,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83; D. Miller, Market, State, and Community: T
2 参阅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载《每周评论》第一期,1918年12月22日。
3 真实或想象中的民族屈辱常使大批亲西方的中国知识分子迅猛地转向反西方的立场。类似的例子还有1946年12月美军强奸北大女生沈崇事件、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失败事件和1999年5月北约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事件。
4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载《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页1359-1360。
5 参阅陈汉楚:《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
6 张东荪:<第三种文明>,载《解放与改造》第1卷第1号,1919年9月。
7 <本志宣言>,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1919年12月。
8 陈独秀:<谈政治>,载《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陈独秀:<独秀致罗素先生的信>,载《新青年》第8卷第4号,1920年12月;陈独秀:<社会主义评论>,载《新青年》第9卷第3号,1921年7月;李大钊:<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载《评论之评论》第1卷第2号,1921年3月;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载《新青年》第9卷第1号,1921年5月。
9 谭鸣谦(即谭平山):<德莫克拉西之四面谈>,载《新潮》第1卷第5号,1919年3月。
10 谭鸣谦:<现代民治主义的精神>,载《新潮》第2卷第3号,1919年12月。
11 杜威:<美国之民主的发展>,载《每周评论》,第26期,1919年6月15日。关于杜威在华演讲的影响,参阅Barry Keenan, The Dewey Experiment in China: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olitical Power in the Early Republic,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12 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1919年12月。类似的观点参阅;<甚么是现在的时代精神>,载《教育潮》第1卷第3号;<说德莫克拉西>,载《新空气》第1卷第1号。有人更直截了当地表示要「创造德莫克拉西的新社会──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压迫的和平幸福的新社案会」。<发刊词>,载《新社会》第1号,1919年11月。
13 关于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参阅Donald Sassoo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cialism: the West European Lef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I. B. Tauris Publishers, 1996.
14 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页13。
15 详见朱建华、宋春主编:《中国近现代政党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林茂生、王维礼、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英文著作参阅Lyman Van Slyke, Enemies and Friends: The United Fronts in Chinese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Roger B. Jeans (ed), Road Not Taken: The Struggle of Opposition Partie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2, pp. 339-345.
>
16 参阅许纪霖:<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遗产──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回顾>,载《开放时代》(广州),1998年第4期。许纪霖:<寻求自由与公道的社会秩序──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一个历史考察>,载《开放时代》(广州),2000年第1期。许纪霖认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主流思潮是社会民主主义。
17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1941年10月10日),载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页1。
18 施复亮:<何谓中间派>,载《时与文》第1卷第1期,1947年3月。施复亮原名施存统,是中共创始人之一,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倒很熟悉。
19 <中国民主同盟纲领>(1945年10月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载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页66-70。从内容上看,「民盟」的这一政纲很可能参考了英国工党1945年第44届年会所发表的题为《让我们面向未来》的政纲。「民盟」的一些领导人与英国社会主义者的联系本来就相当密切。1945年7月英国工党在大选中以压倒多数获胜、上台执政,其冲击波可想而知。
20 当然,当时的国内、国际舆论也有将社会民主主义称为「第三方面」的时尚。参见<社评:国际第三方面势力的抬头>,载《大公报》(天津),1948年1月19日。
21 张东荪:<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载《再生周刊》第118期,1946年6月。
22 张东荪:《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上海观察出版社1948年版。转见蔡尚志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5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页220-221。
23 <国民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载《解放日报》1945年10月12日。
24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运动史上将「修正主义」或「机会主义」视为主要敌人,大抵始于列宁1920年7月19日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29页。
25 参阅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左辅主编:《21世纪谁给你饭吃:中国下岗与再就业问题聚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张建华主编:《中国面临的紧要问题》(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张学斌等:《改革危险期》(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陈波:《中国反腐败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26 O. Lange, 'O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ism',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4, No 1 & 2, 1936-1937; H. D. Dickinson, The Economics of Soci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9.
27 代表性著作有W. Brus, The Market in a Socialist Econom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2; A. Nove, The Economics of Feasible Socialism,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83; D. Miller, Market, State, and Community: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