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免费论文 >正文

论《大学》地作者时代及思想承传(0)-中国哲学

年版,第80-88页。)关于第二点,当今学者梁涛依据郭店楚简做出了与冯氏不同的论述。梁涛基于《大学》明引曾子之言及其孝行、忠恕之论与曾子思想的切合,乃至《中庸》对《大学》修齐治平之论的承接等论据,得出了《大学》“应成于曾子或其弟子之手”的结论,(注: 见梁涛《〈大学〉早出新证》,《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在作者问题上,采取了介于朱熹与崔述之间的立场,而更多是向朱熹的回归。
  应该说,朱熹将《大学》的作者坐实为曾子及其弟子的说法,是很有吸引力的。这样一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就构成为孔、曾、思、孟之间没有缺环的完整的思想谱系,从而由孔子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浑无罅缝”的教言,直到孟子关于内圣外王和心性天道的“十字打开”的论说,再到标举“四书学”的程、朱的阐发,便形成一个基于学统递续而一体贯通的严密道统。诚如此,当然是儒门的莫大幸事。然而问题是,朱熹毕竟是在距曾子1 600多年以后,在缺乏文献根据的情况下,对《大学》作者做出的论断,这就不能不使后人对之有所保留。那种通过传世文献的文句和文义的分析比较来证明朱熹论断的做法,充其量也还是推测,实在坐实不得。在尚未发现强硬证据之前,将《大学》作者及其成篇时代置于一个相对合理且具有回旋余地的时段之中,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妥当的办法。
  《大学》载有曾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一语,孔颖达疏曰:“作记之人引曾子之言以证之。”[1]《礼记·大学》朱熹也注曰:“引此以明上文之意。”[3]《大学章句》均说明是《大学》作者引述曾子,故《大学》当非曾子自著,而是其后学作品。退一步说,即使确如朱熹所谓《大学》之“经”乃“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但毕竟其“传”还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因此《大学》成篇必于曾子后学之手。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子少孔子46岁,故其生年当为公元前505年。复据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记载“曾子年七十而卒”,则其卒年当为公元前436年。(注: 转引自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80页。从该著所附《诸子生卒年世约数》来看,钱氏信从此说。另如《中国历史大辞典》、《哲学大辞典》、《辞海》等工具书之“曾子”条,亦皆按此说著录曾子生卒年。《中国儒学百科全书》著录曾子卒年为公元前432年,但标明存疑。)据此,则无论是曾子及门弟子或是再传弟子著定《大学》,无疑都须以公元前436年前后作为上限。
  至于《大学》成篇的下限,从有关传世本《礼记》(即《小戴记》)编定过程的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其线索。据《隋书·经籍志》载,《小戴记》49篇乃是由西汉初期河间献王所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递续删定46篇,再加上东汉马融补入《月令》、《明堂位》、《乐记》3篇而成,如此则《小戴记》中的《大学》一篇应该已包含在河间献王所得131篇之中。河间献王立于景帝前二年(前155),《汉书·景十三王传》载其“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又据《史记·五宗世家》集解引《汉名臣奏》:“杜业奏曰:‘河间献王经术通明,积德累行,天下雄俊众儒皆归之。孝武帝时,献王朝,被服造次必于仁义。问以五策,献王辄对无穷。孝武帝色然难之,谓献王曰:“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王知其意,归即纵酒听乐,因以终’。”由此似可推断河间献王搜求古籍多在武帝即位(建元元年,前140)之前,此后便自污避祸。因此,若按《隋书·经籍志》记载,《大学》应该成篇于公元前140年以前。即使此说尚存疑问,那么河间献王卒于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如此则《大学》成篇最迟不能晚于公元前130年。
  不过,《隋书·经籍志》的上述记载为清儒所疑。《四库全书总目·礼记正义》考证《小戴记》本有49篇,不待马融补足;但对《小戴记》的来源却未提出不同看法。(注: 见《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礼类三·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8-169页。)皮锡瑞《经学通论》则引述陈寿祺考辨而力驳小戴删大戴以及马融补小戴之说,并标举陈氏根据魏张揖《上广雅表》所言而提出的“百三十一篇之记,第之者刘向,得之者献王,而辑之者盖叔孙通”的新论。皮锡瑞虽然肯定陈寿祺发明叔孙通撰辑131篇之说,却并不否认此131篇为河间献王所得、复为刘向所整理、乃至最终由二戴所分别删定这一传承脉络。(注: 见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三礼”第2-4页、第64-65页。)这样,《小戴记》中的《大学》便仍应包含在百31篇之中,只不过这131篇从始出于河间献王更上推到了叔孙通那里。叔孙通由秦入汉,历仕高、惠二帝,吕后用事时乃无闻焉,故其卒年不应超过惠帝七年(前188),准此则《大学》成篇不能迟于公元前188年。
  在叔孙通与河间献王之间,究竟是谁首先辑得包含《大学》在内的131篇,这在目前是一个难以考定、但也不必考定的问题。宽泛地说,131篇见于西汉初期,其中包含的《大学》也必定成篇于西汉初期以前,它应该是战国中前期至西汉初期二三百年间的作品。至于它的作者,就其内容来看,应该是既微别于致思心性天道的思孟学派、更大异于强调重知隆礼的荀子学派、而特重德性德行亦即内圣外王之道的曾子的后学。
  
  三、 《大学》的思想影响
  
  《大学》从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