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地作者时代及思想承传(0)-中国哲学
- 学生时代
- 2009-05-23 16:10:04
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乃至《新唐书·艺文志》对之皆无著录,遑论其作者和时代问题了。最先对《大学》的作者提出看法的大概是北宋二程,其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3]《大学章句》这应该是着眼于《大学》的思想内容而作出的判断。但是,由于《大学》中不仅引有孔子之言,而且引有曾子所论,因此,所谓“孔氏之遗书”就不当坐实为孔子本人著述,而只能理解为孔门之遗书,这样,二程对于《大学》作者的判断就只是一种泛论了。
真正坐实《大学》作者的是南宋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朱熹指出: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
在《大学》首章之末,朱熹又说: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注: 见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7页。详按朱熹两处所言,似又微有凿枘。在《大学章句序》中,朱熹似言《大学》之经为孔子自著,其传则为曾子亲作;而首章之末按语又明言《大学》之经乃曾子记述孔子教言,其传则为曾门后学记述曾子之意。)
这就大致确定了《大学》乃是根据孔、曾之意而由曾子及其弟子先后记述而成的作品,其时代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终宋明之世,尽管对于《大学》的章句和内容有过许许多多争论,但几乎无人疑及朱熹关于《大学》作者的说法。王守仁力攻朱熹“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但却也承认《大学》出于孔子。(注: 参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43页。其曰:“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覆其辞。”)首先对朱熹的说法提出讨论的是清代崔述,不过他的结论只是,《大学》的思想内容“盖曾子得之于孔子,而后人又衍之为《大学》者也”,[4]《〈大学〉非曾子所作》也就是否定了曾子本人的参与,而将记述者下推了一代或数代,与朱熹的说法实际差异不大。晚清陈澧认为,《大学》与《礼记·学记》均论“大学之道”,文本内容有相近之处,当为相互发明之作;而“大学之道”亦即大学制度迟至西汉方才形成,故《大学》应与《学记》一样,乃是西汉以后作品。对于陈澧的观点,已有学者做了具有说服力的辩驳。(注: 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徐复观文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245页、第279页注9。又见梁涛《〈大学〉早出新证》,《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
现代学者对于《大学》作者及其成篇时代的讨论渐多。日本学者武内义雄基于他所理解的儒家思想发展进路以及《古文尚书》、《大戴礼记》与《大学》的承传关系,断定《大学》是汉武帝以后的作品,这一观点受到徐复观的全盘否定。(注: 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徐复观文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徐氏本人则根据《大学》引述《尚书·秦誓》以及《尔雅·释训》又引述《大学》等证据,推论《大学》乃是“秦统一天下以后,西汉政权成立以前的作品”[5]244?246。徐氏将《大学》成篇的下限置于西汉以前,是有见地的;不过他仅因《大学》引《秦誓》就排除与秦敌对的六国之儒或西汉之儒为其作者,从而将其成篇时代锁定在秦朝十余年间,则恐怕未必。《尚书》各篇的义理价值容或有差等,但作为儒家经典,其总体意义对于儒者应该是相同的,儒者不致因现实的军事政治纷争而对其中篇什有所好恶取舍。且按照徐氏推论,则《大学》作者必须是抱持与六国之儒或西汉之儒相反立场、认同秦朝暴政及其法家观念者,否则即使身处秦朝却也完全可以不引《秦誓》。但揆诸《大学》文本,其德性伦理政治取向显然与秦朝的政治观念相对立;徐氏自己也说《大学》乃是“某一个今日无从知道姓名的伟大儒者,为了反抗法家,乃将儒家的思想,有计划地整理综合而成的教本”[5]246,这样,《大学》引《秦誓》就与其作者是否身处秦朝并无必然关系,《大学》也就不必是秦朝年间形成的作品。
冯友兰通过对《大学》与《荀子》之《不苟》、《非相》、《解蔽》诸篇文句和文义的比较,认为《大学》出于荀子后学,其时代为秦汉之际。(注: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14章,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37页。)冯氏关于《大学》形成时代的看法也是大致可以接受的,但将《大学》归于荀学作品,一则面临《大学》主德重仁的主导思想倾向与荀子主知重礼的主导思想倾向?扌干格不通的困难,二则也很难判定《大学》与《荀子》诸篇文句和文义的相似就一定是前者袭取后者。关于第一点,唐君毅剖论甚详。(注: 见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210页。)唐氏认为,《大学》应为七十子后学之宗奉孟子之学者在酌取墨、庄、荀思想的基础上所完成的作品,其时代在“二千数百年前”,当即先秦战国时期。(注: 见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2、183页。)唐氏对《大学》形成时代的推论同样大致可以接受,但他将《大学》归入孟子一系,则问题多多,实际上也与他自己的论述不甚融洽。(注: 见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真正坐实《大学》作者的是南宋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朱熹指出: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
在《大学》首章之末,朱熹又说: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注: 见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7页。详按朱熹两处所言,似又微有凿枘。在《大学章句序》中,朱熹似言《大学》之经为孔子自著,其传则为曾子亲作;而首章之末按语又明言《大学》之经乃曾子记述孔子教言,其传则为曾门后学记述曾子之意。)
这就大致确定了《大学》乃是根据孔、曾之意而由曾子及其弟子先后记述而成的作品,其时代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终宋明之世,尽管对于《大学》的章句和内容有过许许多多争论,但几乎无人疑及朱熹关于《大学》作者的说法。王守仁力攻朱熹“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但却也承认《大学》出于孔子。(注: 参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43页。其曰:“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覆其辞。”)首先对朱熹的说法提出讨论的是清代崔述,不过他的结论只是,《大学》的思想内容“盖曾子得之于孔子,而后人又衍之为《大学》者也”,[4]《〈大学〉非曾子所作》也就是否定了曾子本人的参与,而将记述者下推了一代或数代,与朱熹的说法实际差异不大。晚清陈澧认为,《大学》与《礼记·学记》均论“大学之道”,文本内容有相近之处,当为相互发明之作;而“大学之道”亦即大学制度迟至西汉方才形成,故《大学》应与《学记》一样,乃是西汉以后作品。对于陈澧的观点,已有学者做了具有说服力的辩驳。(注: 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徐复观文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245页、第279页注9。又见梁涛《〈大学〉早出新证》,《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
现代学者对于《大学》作者及其成篇时代的讨论渐多。日本学者武内义雄基于他所理解的儒家思想发展进路以及《古文尚书》、《大戴礼记》与《大学》的承传关系,断定《大学》是汉武帝以后的作品,这一观点受到徐复观的全盘否定。(注: 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徐复观文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徐氏本人则根据《大学》引述《尚书·秦誓》以及《尔雅·释训》又引述《大学》等证据,推论《大学》乃是“秦统一天下以后,西汉政权成立以前的作品”[5]244?246。徐氏将《大学》成篇的下限置于西汉以前,是有见地的;不过他仅因《大学》引《秦誓》就排除与秦敌对的六国之儒或西汉之儒为其作者,从而将其成篇时代锁定在秦朝十余年间,则恐怕未必。《尚书》各篇的义理价值容或有差等,但作为儒家经典,其总体意义对于儒者应该是相同的,儒者不致因现实的军事政治纷争而对其中篇什有所好恶取舍。且按照徐氏推论,则《大学》作者必须是抱持与六国之儒或西汉之儒相反立场、认同秦朝暴政及其法家观念者,否则即使身处秦朝却也完全可以不引《秦誓》。但揆诸《大学》文本,其德性伦理政治取向显然与秦朝的政治观念相对立;徐氏自己也说《大学》乃是“某一个今日无从知道姓名的伟大儒者,为了反抗法家,乃将儒家的思想,有计划地整理综合而成的教本”[5]246,这样,《大学》引《秦誓》就与其作者是否身处秦朝并无必然关系,《大学》也就不必是秦朝年间形成的作品。
冯友兰通过对《大学》与《荀子》之《不苟》、《非相》、《解蔽》诸篇文句和文义的比较,认为《大学》出于荀子后学,其时代为秦汉之际。(注: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14章,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37页。)冯氏关于《大学》形成时代的看法也是大致可以接受的,但将《大学》归于荀学作品,一则面临《大学》主德重仁的主导思想倾向与荀子主知重礼的主导思想倾向?扌干格不通的困难,二则也很难判定《大学》与《荀子》诸篇文句和文义的相似就一定是前者袭取后者。关于第一点,唐君毅剖论甚详。(注: 见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210页。)唐氏认为,《大学》应为七十子后学之宗奉孟子之学者在酌取墨、庄、荀思想的基础上所完成的作品,其时代在“二千数百年前”,当即先秦战国时期。(注: 见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2、183页。)唐氏对《大学》形成时代的推论同样大致可以接受,但他将《大学》归入孟子一系,则问题多多,实际上也与他自己的论述不甚融洽。(注: 见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