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师范学院
- 学生社区
- 2009-05-15 16:45:22
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引导教学。学校定期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适时开展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及时修订《湖北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习大纲、实验大纲,不断完善《湖北师范学院教学工作制度》,认真实施教学改革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规划。近年来,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进一步突出本科教学工作,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湖北师范学院素质教育工程实施办法》等重要文件,确定了新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各主要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并实施了《湖北师范学院关于加强教学质量控制的若干意见》,同时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灵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从目标确定、质量标准确立、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评估、信息反馈到调控等形成了一个“闭环”,从而保证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2年我院接受并通过了全国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认为,湖北师范学院“学校有朝气,事业有人气,领导有正气,老师有士气,校园有灵气”。2007年学院再一次接受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专家组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和学院建设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2007年开始,又开始实施新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推进“质量立校”战略,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目前,学校已建成5个省级重点学科,即汉语言文字学、应用数学、分析化学、光学、文艺学。建有17个校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有4个学科成为硕士点,22个学科成为湖北省第四批立项建设的拟增列学位点。已有5个专业成为省级品牌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优质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29门,校级优质课程51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有了良好的基础。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目前,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为53.7%;具有高职称的教师比例为39.7%;青年教师占在教师总数52.8%,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教师队伍中涌现一批教学水平好、学术造诣高、师德师风优良的拔尖人才。教师中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湖北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湖北省优秀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9人,省政府津贴8人,入选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的7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人,省跨世纪学术骨干8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7人。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好,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2003年到2007年,学校获国家级科研立项4个,省级创新团队项目5项,省部级立项205个,市级、校级立项和应用立项631个,立项经费达1860万元。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教材70部,发表论文4867篇,其中被SCI收录188篇、EI收录109篇,ISTP收录18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56篇。科研成果获奖数百项,获专利10余项、技术成果转让数十项。学校与鄂东地区的研究所、医院、企业等普遍开展了技术协作。2003年,学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一万二千余人。近几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稳居湖北省高校前列,学校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原则,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切实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倡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健康为本、创新为魂”的“四为”校风,秉承“诚、毅、勤、敏”的四字校训,扎实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湖北省高校理论学习先进集体”等。
附:湖北师范学院2001年以来省级以上获奖情况统计表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分院”发展成为我省高等师范院校的“龙头”和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培养基地,从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到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办学层次的突破,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明显增强。进入“十一五”时期,学校制订了“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和教学工作、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校园建设及校园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召开了第四次党代会和教代会五届二次会议及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开展了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提出了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定位,确立了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
办学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服务基础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宗旨,努力把学校建成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多科性、实力强,在全国同层次院校中处于一流水平的省属师范大学。
学校定位 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服务基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进教学,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坚持教师教育特色,大力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新型中学师资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类型定位 教学型大学。
目标定位 把学校建成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多科性、实力强,在全国同层次院校中处于一流水平的省属师范大学。
层次定位 以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留学生教育和继续
目前,学校已建成5个省级重点学科,即汉语言文字学、应用数学、分析化学、光学、文艺学。建有17个校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有4个学科成为硕士点,22个学科成为湖北省第四批立项建设的拟增列学位点。已有5个专业成为省级品牌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优质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29门,校级优质课程51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有了良好的基础。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目前,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为53.7%;具有高职称的教师比例为39.7%;青年教师占在教师总数52.8%,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教师队伍中涌现一批教学水平好、学术造诣高、师德师风优良的拔尖人才。教师中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湖北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湖北省优秀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9人,省政府津贴8人,入选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的7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人,省跨世纪学术骨干8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7人。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好,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2003年到2007年,学校获国家级科研立项4个,省级创新团队项目5项,省部级立项205个,市级、校级立项和应用立项631个,立项经费达1860万元。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教材70部,发表论文4867篇,其中被SCI收录188篇、EI收录109篇,ISTP收录18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56篇。科研成果获奖数百项,获专利10余项、技术成果转让数十项。学校与鄂东地区的研究所、医院、企业等普遍开展了技术协作。2003年,学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一万二千余人。近几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稳居湖北省高校前列,学校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原则,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切实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倡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健康为本、创新为魂”的“四为”校风,秉承“诚、毅、勤、敏”的四字校训,扎实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湖北省高校理论学习先进集体”等。
附:湖北师范学院2001年以来省级以上获奖情况统计表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分院”发展成为我省高等师范院校的“龙头”和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培养基地,从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到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办学层次的突破,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明显增强。进入“十一五”时期,学校制订了“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和教学工作、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校园建设及校园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召开了第四次党代会和教代会五届二次会议及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开展了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提出了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定位,确立了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
办学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服务基础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宗旨,努力把学校建成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多科性、实力强,在全国同层次院校中处于一流水平的省属师范大学。
学校定位 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服务基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进教学,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坚持教师教育特色,大力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新型中学师资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类型定位 教学型大学。
目标定位 把学校建成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多科性、实力强,在全国同层次院校中处于一流水平的省属师范大学。
层次定位 以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留学生教育和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