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 正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学校以文化人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命脉,也蕴含了深厚的道德价值和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对于学校而言,要充分探索、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青年一代中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以文化育人作用,应坚持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彰显了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具有自我发展、自我革新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文化立场,大力阐释传播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思想精髓,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教育影响学生;同时,也要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积极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契合点和连接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在学习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完善、创新,使其服务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使命。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以文化育人作用,应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教育作为学校育人的核心路径,对于构筑学生认知基石具有关键作用。依托于系统化的理论课程,学生能够学习儒家、道家、法家等多元思想流派的智慧结晶,深刻把握仁爱、诚信、和谐、尊师重道、家国情怀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为其构建了关于传统文化的宏观认知架构,为后续深入探索与批判性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教育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感悟与个体经验,依托模拟、体验、互动等多元化手段,让学生亲历传统文化的实践场景,进而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要义的理解与情感联结。同时,实践教育还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吸纳与内在转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以文化育人作用,应遵循互动性原则,通过文化互动提升教育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互动性原则强调通过以互动的方式来使文化教育活动更加生动、直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互动性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交流和互动,更深层次的是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互动,是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实践中进行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一是学校必须创造有利的条件与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体验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教师可策划书法、绘画、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课程,让学生在实操中感受并领会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深意与美学原则。二是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兴趣与文化背景,设计富有吸引力和参与性的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及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从而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教学活动不仅具备教育意义,亦可促进个人成长。三是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鼓励他们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感受,并要通过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传承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深化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真正实现以文化育人。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以文化育人作用,坚持系统性原则尤为关键。系统性原则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文化内容需要进行有序安排,以保证文化传递的连贯性与完整性,从而构建一种全方位、深层次的文化学习与传承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系统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使教育的意义不仅限于知识传递,更扩展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塑造。这就要求教师在策划课程和活动时,应基于广泛的历史与文化视角,精选能代表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元素,如孝道、礼仪等,并将这些文化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立体和多层次的文化教育网络。这一网络包括传统的文化知识领域,如历史、文学、哲学以及艺术、手工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可以在多角度、多维度中探索中华文化。此外,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构建一个持续的文化学习进程,确保每个学习阶段都设定明确的文化教育目标,且各阶段都能有效衔接与相互支撑,从而让学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形成深刻的文化认知。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既保证了文化育人的系统性,也满足了学生个体的成长需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学校以文化人作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融入历史故事,培育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文化自觉。将历史故事融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文化意识,展现了深厚的教育智慧。教师精选能体现中华美德的历史故事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这些历史人物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道德选择与文化担当。一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历史故事吸引力。教师可运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重现历史场景,或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通过角色体验,增强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二是增加互动环节,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设计讨论与反思的环节,使学生探讨历史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及其现代意义。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启发者,助力学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认知,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与自我反思能力。三是组织参观考察,发挥场馆育人作用。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故事的理解,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等,了解与历史故事相关的文献资料、文物等。四是开展主题文化活动,营造浓厚氛围。学校应定期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如文化节、历史故事演讲比赛、艺术展演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和参与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其次,引入传统艺术教育,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将传统艺术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与审美能力,是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美学和艺术价值认知的有效途径。一是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中国画、书法、传统音乐和舞蹈等选修课,并由具备深厚艺术修养的教师授课。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技能训练,还应深入讲解每种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精神和哲学理念。二是增强艺术教育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通过参加活动亲自体验和理解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传统艺术技巧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创新和感悟,创新艺术表达方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三是增强学生艺术体验感。学校应利用校外资源,定期组织学生观摩艺术展览和传统艺术表演等。如参观古代书画展览或观看戏曲表演等,使学生在真实的艺术环境中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四是学校还应定期举办传统艺术节或艺术展览,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艺术创作的平台,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由此,引入传统艺术教育成为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的重要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再次,组织节日庆典活动,增强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庆祝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也可以通过共享的文化体验活动,增强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一是学校深入基层、社区,共同举办或参与传统节日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这些传统文化习俗,学生既能感受到节日的欢乐,又能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寓意和历史故事。二是教师还应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创新结合,使节日庆典更具吸引力,推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三是学校对节日庆典的组织还应包括教育性强的环节,如组织专题讲座和工作坊,并邀请文化学者、历史学家或艺术家来校授课,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四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节日庆典的筹备与实施,如设计宣传海报、准备表演节目等,通过参与筹备工作,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尊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总之,通过组织节日庆典活动,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强化以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成效。

  最后,推广古典文学作品,传承和弘扬文化基因和内涵。一是从中华文化作品中精选那些兼具深刻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映照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社会现实,也彰显了民族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光芒。二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文本,理解其中的人物性格、情节演进及主题。对此,教师可组织辩论赛、创作比赛、戏剧演出等多元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探索与体验文学作品。如通过对《红楼梦》人物命运的辩论,探讨背后的文化社会根源;或通过角色扮演《水浒传》,深刻体验人物的情感纠葛与伦理抉择。二是加强与文学社团、图书馆、文化中心的合作,定期举办文学讲座、作家见面会及文学展览等,为学生提供与文学专家学者直接交流的机会,扩展其文化视野,增强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三是建立持续的文学推广计划,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引进新的文学作品与多元视角,从而确保文学教育的深度与质量,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与文化探索兴趣。由此,通过古典文学作品的力量,促进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常识及精神内涵,使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教育的活水源头。学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互动性、系统性,实施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智润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以文化的力量塑造更多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时代新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