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 正文

复兴志 报国行 | 一座客家老屋承载红军历史印记!高校师生在“思政实践”中重走长征路

制图 朱钧有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4日电(记者 李华锡)“每天洗澡、身体愈好!勤洗澡、伤快好。”在这些文字的旁边,画着一个人,手拿毛巾坐在澡盆中洗澡。

  这幅漫画并不是出现在图书上或科普文章中,而是出现在90多年前红军医院的墙壁上。

  “当时大部分的红军战士不识字,所以用漫画这种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宣传,起到口口相传的效果。”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陈塘的红军第四医院旧址,宁化县石壁镇文化站站长张河斌介绍着墙上的漫画。

  在陈塘红军第四医院旧址群中,保存着完好的20多条红军标语,还有13幅带有漫画的医疗卫生标语。

  近日,参加“复兴志 报国行”大学生思政实践活动的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跟随着“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学党史”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走进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红军第四医院旧址群,重温革命年代的红色故事。

  宁化县石壁镇文化站站长张河斌(左一)为师生作讲解。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摄

  一座客家老屋:承载红军斗争历史的深刻印记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宁化县是中央苏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战略后方的重任。位于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的红军第四医院旧址群,距离县城23公里,周围被农田环绕,前方还有一片碧绿的荷田,环境静谧祥和。然而,回到90多年前,这里曾是红军医护人员、伤员与死神激烈“较量”的地方。

  陈塘红军医院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保存状况最佳、标志物最明显的红军战地医院之一。张河斌说,这些看似普通的客家老屋,实际上承载着红军斗争历史的深刻印记。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为做好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更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准备,中革军委在中央苏区宁化境内设立了多个兵站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第五、第七、第十等多个后方医院和兵站医院,其中红军第四后方医院设于禾口区陈塘湾(现石壁镇陈塘村)。

  陈塘红军第四医院的功能分区明确,包括住院部、后勤部和行政管理部,还有操练场地。住院部位于陈塘村下新屋张氏祖屋内,后勤部在新厝里,而行政管理部则设在修齐堂,相距不到200米。

  福建农林大学师生在观看宣传漫画。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摄

  一个医学奇迹:过道改病房 门板改病床 村民慷慨捐赠解燃眉之急

  “由于敌人的封锁,医院面临着设备简陋和药品严重短缺的困境,医疗团队也仅有四五名医生和十多位护士。”张河斌说,为了缓解人力资源紧张,红军培训当地的“赤脚医生”和草药郎中,协助参与救治工作。

  他告诉记者,即便住院部占地超过1100平方米,但伤员数量众多,导致大厅、过道都改造成了病房,木板和门板被用作病床,最多时曾同时容纳600多名伤员。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医护人员依然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拯救了大量伤病员的生命。

  据了解,当时,医院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极为匮乏。普通木匠的工具、妇女的家用器具,甚至竹制品和木制品,都在手术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最艰难的时刻,消炎药水完全耗尽,医护人员不得不使用盐巴水甚至石灰水来为伤员消毒。当地百姓也自发地无偿提供青草药以解药品之急。为了增强伤员的身体素质,村民们慷慨地捐出用于过冬的杂粮,并将自家的被子和棉袄无私地提供给伤员御寒。

  村民们不仅用门板和竹椅帮助搬运伤员,还协助清洗伤口、换药和包扎。轻伤员常被村民接回家中照料。在寒冷的夜晚,村民们点燃珍贵的桐油灯,为伤员提供温暖,烧水为他们暖脚,并进行治疗。

  张河斌提到,许多妇女自愿组织起来为伤员提供后勤支持,如洗衣等,而孩子们则常常跟随战士们下田捕捉泥鳅,改善伤员的伙食。

  福建农林大学师生与宁化县石壁镇文化站站长张河斌交流。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摄

  一堂“大思政课”:军爱民、民拥军 造就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为医院的特色,20多条写在医院墙上的标语有扩大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八小时工作制以及北上抗日等内容,还有13幅带有漫画的医疗卫生标语。

  张河斌说,大部分漫画的宣传内容都是在讲个人医疗卫生,体现了当时红色医疗卫生运动以及预防医学的普及性。“在当时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如果不提前预防,只靠治疗力量是非常薄弱的,一定要先预防,这种理念在今天也是非常实用的。”

  参观了红军在医院留下的标语和宣传漫画,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孔维认为,红军为预防传染病、加快伤员恢复,用漫画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教育战士和百姓注意生活习惯、讲究卫生、消灭害虫,群众喜闻乐见,教育成果显著。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撤离医院时仍不忘记宣传教育工作。他们用标语的形式告诉国民党基层官兵,红军是穷苦人的部队,呼吁穷苦人民团结起来。”红军宣传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思路让他印象深刻。孔维认为,应该向红军学习,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

  “在当时西药很难进入苏区,医院药品非常急缺,许多战士面临无药可治的状况下,当地村民主动请缨,到深山老林中采集中草药,为受伤红军战士的身体恢复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宋梦泽表示,红军医院在这里不仅医治了老百姓的日常疾病,还普及了医疗卫生知识,有效阻止了疫病的传播。正是在这种“军爱民、民拥军”的双向互动中,造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为一名大学生,宋梦泽表示要记录并讲好发生在红军第四医院的故事,带着同学们一同感受红色历史,致敬革命先烈的付出,“以‘永远在路上’的斗志,走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