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 正文

AI赋能教育如何落地生根

  前不久的求职季,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国际商学院的一支专业团队借助AI技术,为求职大学生打造了一款人工智能导师。一声指令下,它直接化身模拟面试官,基于团队创建的数据库并结合具体岗位需求,对大学生用户开展个性化面试。此外,它还可以帮助学生修改简历、设计就业规划等。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影响已经渗透至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与教育资源的融合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西浦利用AI在教学、科研、行政等方面开展不少探索和实践。

  AI赋能教育面临观念震荡 

  2022年年底,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横空出世,不久便风靡大江南北。听闻此讯,西浦语言学院教学副院长夏令却“犯愁”了。

  在西浦,语言学院负责全校学生的语言教学工作,等同于普通高校的“大外语”部门。但随着ChatGPT的发布,夏令发现,即便是最初级版本的ChatGPT也能自主撰写英文文章,而该环节是学术英语的一项核心要求。

  “如果AI足以把最核心的部分解决掉,老师的意义何在?”夏令甚是疑惑,“在一切还不明朗的情况下,我该如何向身边的同事和学生解释怎样使用这类AI工具?”

  事实上,和夏令一样对未来颇感迷茫的老师不在少数。校内也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支持还是反对?努力拥抱还是按兵不动?

  一时间,一场关于AI赋能教育的大讨论迫在眉睫。

  “如果考虑在全校推广AI,你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让大家建立认知。”该校党委副书记、首席数字官毕新博士认为,全校有1000多位学术教师,面对AI的冲击,大部分人对AI给教育造成的潜在影响了解不够深入,甚至存在认知误区,还有很多人想使用AI辅助教学,但是不知道如何入手。

  为此,毕新带领团队围绕核心议题“高校该如何用AI赋能教育”,搜集整理500多篇被高频引用的AI赋能教育学术论文,牵头建立了一个资源中心,供大家博采众长。

  同时,他们还收集整理了全球知名大学有关AI赋能教育的新闻和实践案例,同时开展系列校内工作坊,手把手地指导教师使用AI进行各类教学活动。

  历经一年多的探讨与试验,夏令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她认为,AI赋能教育主要体现在“弱化”与“提升”两个方面。

  一方面,AI的大语言模型能够让教育当中的“重复性”问题迎刃而解,包括从前期备课,到中期讲解,再到后期评估的教学全流程,以此弱化教师在重复劳动中的精力消耗。

  该校语言学院教师丁亚军对此深有感触。他在为专业课老师设计知识与语言相结合的课后测验时,需要帮助学生化解课件中的语言难点,并复习巩固讲座内容。

  但他思考的是,自己并非商科类等专业出身,又该如何将课后出题环节与课堂所学进行有效匹配?

  摸索后,他发现只要将专业课老师的课件重点内容和语言难点筛选梳理后输入AI工具,并发出目标指向明确的指令,马上就能生成基于课件的课后测验,仅需进行适当修改和人工校对后便可发布,极大简化了出题的繁琐过程。

  另一方面,AI的出现消解了很多琐碎简单的工作,使教师能够腾出更多精力提升学生们的学术英语水平以及高阶思维能力,比如批判思维、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不过,夏令也看到,AI的火热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涌现,比如,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式微,训练大语言模型数据的偏见,对于隐私问题的漠视,“都需要予以足够重视”。

  她介绍,为了更好地推动AI赋能教育进程,该校即将配套推出AI素养课程。由图书馆牵头,邀请学院教授或行业专家给同学们提供不同主题的分享,以期从多维度深刻认识AI的发展前沿和实际应用。

  “你鼓励一个眼前蒙着布的人努力向外看,肯定是不行的,你要把这层布扯下来。”夏令打了个生动的比方。

  她说,她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努力把这层布扯下来,用实打实的鲜活案例,让大家看到AI在现实教育情境当中是如何运作的,“才能真正地走到大家心中去”。

  AI蓬勃发展离不开创新沃土 

  毕新说,近两年的AI技术发展和应用爆发,与数十年来的数字化逻辑是一脉相承的,但相较于以往的技术革命,AI掀起的浪潮不同凡响,尤其对于教育领域。

  “和医疗、运输、生产行业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这些AI大模型,打造属于教育领域的垂直场景。”他说。

  在西浦,“西浦君谋”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存在。这款由西浦自主打造、面向所有西浦师生的AI创新平台,于去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

  “西浦君谋”基于目前主流的各类AI大模型,利用尖端的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旨在为教育领域的用户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支持,促进学术理解和个人成长。

  此外,该校还在积极发展数字人及数字代理人技术,并着手建立了元宇宙和XR实验室,以增强学生在AI方面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这些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成果,离不开一个由30多名年轻人组成的部门——西浦学习超市。

  “我们期望能像超市一样,摆放琳琅满目的教育科技产品,供校内外的人们学习交流。”该校学习超市副主任王婧说。

  作为教育场景探索的先行者,每当一项新技术诞生时,学习超市都会去考察其是否适合在教育背景下应用。王婧注意到,数字技术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风向变幻莫测,眼下火爆全球的技术工具也可能转眼无人问津。

  正因如此,她认为更应当时刻保持审慎的态度,切莫为了引入AI而引入AI。在她看来,拥抱新技术并不是给原有工作增添负担,而是推动问题的真正解决。

  2022年年底,当生成式AI工具ChatGPT发布时,他们就敏锐嗅到了它对教育很可能是一项颠覆性的技术,因此提前开启战略布局。

  “AI在西浦的落地也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王婧介绍,最早开发时,页面上只提供一个孤零零的对话框,但随着AI功能的日趋拓展,页面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具备了“文生图”等多种模型切换功能。

  学习超市还尝试开发了学科知识库功能。简单而言,就是将AI工具与知识库接轨,任课教师将课程资料汇总整理,并以文件夹的形式接入AI工具,一个数字助教雏形就此诞生。

  每当学生对于课程问题进行提问,数字助手便能够迅速检索相关资料并组织答案。除了用于课堂教学外,学术科研、行政管理方面均可以利用同样的原理引入数字助手。

  来自该校国际商学院的卢祥匀博士颇有心得。她所带的班级有200多名同学,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让她不可能做到24小时不间断答疑。并且她还发现,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大同小异。

  基于ChatGPT的自动问答程序,卢祥匀利用其公众号作为接口,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得答疑,“如果学生有一些比较简单的关于Python或专业课程的问题,或需要ChatGPT帮忙检查代码,这个程序都能完成”。

  工作之余,除了在课堂上运用计算机知识帮助学生,卢祥匀还乐于在平时开发一些小程序帮助遇到困难的同事。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学习超市尤其重视教育技术的个性化打造,密切联通各个学院。目前部门已积累上百个形态各异的插件,以满足不同学院学科、不同教育行政场景的独特需求。

  站在AI的肩膀上做更伟大的事 

  西浦年度教育转型大会转眼步入第三个年头,今年大会的主题特别聚焦在“AI如何赋能教育创新”。

  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认为,AI时代的到来,使得教育偏离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多思考如何实现人机交互。在此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方式和形态面临全方位的重塑。

  AI技术势必会引起对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反思,其中最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答案到底是AI做出的,还是人做出的?

  对此,席酉民提出,传统的教育评估方式亟须改变,才能进一步提升AI赋能教育的实效。现实语境下,考评不应该唯结果论,而是注重在过程中考查学生的人机合作能力。

  “西浦有一个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以未来为导向。”席酉民在多个场合提及,“没有一个人手中有水晶球去清楚地预见未来,但你的学习、体验、知识积累、心智提升以及智慧洞见能够让你大体判断未来的世界。”

  不少人提出忧虑:AI很可能会在各领域替代人类。但席酉民始终相信,未来的竞争并非人类与AI之间的竞争,而是各种“人+AI”之间的相互竞争,“你不是被AI打败了,而是被那些会使用AI的人所打败”。

  “我们要学会站在AI的肩膀上做更伟大的事。”席酉民说。

  陆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