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 正文

打破封闭“围墙” 激发创新动力

  15年前,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创立了生物类创新实验班。截至2024年7月,生物类创新实验班共培养356名毕业生,100%进入创新团队,62%担任大学生创新团队负责人,获“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奖项150余项。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到,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两者之间,有着“奇妙”的联系。

  选拔有创新精神的“种子”

  大一学生就进实验室在安徽农大生命科学学院很常见。

  2022级生物类创新实验班学生武子蘅,从初中起就对微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来到大学后,了解到学院院长薛挺是这方面的专家,便主动找到薛挺,希望进入实验室学习。薛挺一看这个“毛头小伙”谈起微生物来头头是道,眼睛里都透出光芒,“做科研的就需要这种冲劲”,一面之缘,武子蘅进入实验室。

  从不懂如何查找文献到独立撰写论文,从一开始连仪器设备都认不全到可以独立进行分子生物学完整的实验操作流程,武子蘅找到了课堂外最让他“怦然心动”的科学天地。

  这也是成立实验班的初衷。生命科学属于基础学科,“就像盖房子一样,根基必须打牢,尤其是要种下一颗颗具有创新精神的种子”。

  2010年,该院设立生物类创新实验班,每年从大二学生中选拔30名左右有专业根基、浓厚科研兴趣的学生,单独成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模式进行独立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从一开始,学院就打破条条框框,变原有的递进式教学内容为模块化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形成“通识平台+专业基础+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在实验班,新鲜的学科前沿、实时的研究动态、典型的学科问题成了师生探讨的主题。在这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坐在台下,学生在讲台上“高谈阔论”;下课后,教师身边围了一群学生;不用担心抬头率、前排率,也不用担心学生上课玩手机。

  “三全”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除了创新意识的培养,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创新实践的历练。“三全”培养模式由此而生。薛挺介绍:“实验班的学生,全部进入实验室,全部组建创新团队,全部安排导师对接指导。”

  学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韩毅教授给学生讲授“生物组学”课程,对于韩毅而言,很多知识点已经烂熟于心,没想到上生物类创新实验班的课让他有了“压力”。不少学生提的问题很有深度、很前沿,如果不及时了解学科最新动态,可能被问得“哑口无言”。韩毅随时关注学科的前沿动态,把最新的成果、动态及时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课程有吸引力,充满了新的元素,如果只是以教材为中心,那就太死板了。”2021级生物类创新实验班学生罗乐陶说。

  学生思想的“天马行空”,也让学院教授张应烙找到了一个新领域。前几年,2018级生物类创新实验班学生吴菲找到他,想请他担任创新团队的指导教师。

  “你对什么方向感兴趣?”

  “真菌病害。植物病害每年带来数千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中70%到80%是由植物真菌病害引起的,能不能研制生物农药制剂来抑制植物真菌病害?”

  张应烙没想到一个本科生对产业现状这么熟悉,对研究领域很有想法,这正好是他攻关的一个课题。

  很快,师生联合组建攻关团队,在张应烙的指导下,吴菲将研究方向聚焦到特境微生物资源。

  科研之路哪有那么容易。张应烙在实验室指导实验进程、数据分析,吴菲到全国各地采集样本,最终师生联合分离出27种抗菌活性物质。吴菲也凭借这项成果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国家级特等奖、最佳创新奖,后来还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此后,张应烙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多名学生获得多项创新赛事大奖。

  汇聚全方位资源打通人才培养阻碍

  实验班的阶段性探索也推进了整个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重塑。

  2020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刘志成是个学习达人,更是一个“多面手”,获得过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即将到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研究生的他回忆起这段经历很感慨,“不管是学习还是科研,或者打比赛,总有人帮你实现梦想,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这得益于该院建立的“一核二元三体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体系以生物学高峰学科建设为核心引领,推进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二元融汇,实现科教、产教、创教三体贯通,以平台、课程、基地、竞赛为四维支撑打牢培养的根基。薛挺说:“这个体系就是为了内联外接,汇聚全方位的资源,打通培养环节的障碍,让学生‘文武双全’。”

  如今,学院在校内与多个兄弟学院构建了培养合作关系,在校外与通用生物、中科美菱、英特菲尔等高新技术企业构建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改革也一直在探索中推进。去年,学院成立了博士研究生、生物类创新实验班学生联创党支部。22名博士生党员、16名实验班党员组成了又一个联合体。

  晚上十点半,生物学实验室灯火通明,薛挺推门而入,看见武子蘅正在专心致志攻关自己独立主持的“二肽转运体DtpT参与金葡菌抗逆的分子机制”实验课题,心里十分欣慰:“学校打破了封闭的围墙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不正是15年来最大的收获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