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 正文

四川一高校学生实验室内烤、煮、榨、炸?原来是特色种质品鉴课

  中国青年网成都5月11日电(通讯员 叶宇童)“都知道实验室内材料不能入口,今天竟然在课上吃到了甘薯,震惊我一百年!”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2023级开设系列特色实验课,任课教师武晓玲分别在三次课上,安排学生品鉴马铃薯、大豆、甘薯三种可食用种质。

  据悉,每次课程都分为两部分,前半程由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解,后半程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外表、合理加工、品鉴成品——最终对比得出不同种质的特征所在与优劣之处。本课程,旨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形成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从而对各种种质资源性状及品质拥有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入的理解。

  依照安排,同学们分组进行蒸或油炸马铃薯、打豆成浆、蒸或烤甘薯几项操作。“黄皮土豆更适合油炸、青色豆浆更香醇一点、甘薯要烤才好吃……有些味道只有真正入了口才知道,”23级农学1班马文婧告诉记者,当老师将各式样的厨具、食材分发下去时,她意识到这堂课的不寻常,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变得跃跃欲试了。马文婧表示,书本上那些单纯的文字叙述并不能让她很好地想象出相对应的真实口感,而自己真正品鉴过后,才明白课本所写已相当贴切,并将真实感受与文字叙述牢牢建立联系,加深了记忆,她说:“真应了那句‘唯有实践出真知’。”?

图为某小组同学做实验过程。受访者供图

  “知识是精神食粮,甘薯是真正食粮。”同班同学卢倩婉说道,系列课程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对甘薯的品鉴。在这堂课上,老师一共提供了小香薯、烟-25(西瓜红)、冰淇淋(一点红)、紫薯、板栗薯五个不同品种,它们形态、口味各异。卢倩婉与小组同学体验了蒸甘薯,依次品尝过后又与负责烤甘薯的相邻小组同学互换“实验成果”,以保证大家都能品鉴到每个品种不同做法的口味。“烤组”同学佟林告诉记者,课后她和同学们讨论起各自家乡盛行的薯种,“我家乡河北常见烟薯,其薯色偏红,儿时放学后吃一颗路边摊的‘烤红薯’,可谓童年的幸福,而今日方知其学名是烟薯。”来自青海的马文婧则表示,她家乡最常见小香薯,一般用来炕锅。?

图为实验前准备好的甘薯实验材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叶宇童 摄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每次上课不仅会教授与种质有关的知识,还会简单讲解厨具的使用,一来怕同学们因操作不当受伤,二来也算是对生活技能的拓展教学。“这样的实验课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在课上品尝到美味。并且,让缺乏使用厨具经验的我亲自动手操作,对我来说还是一次挑战。”同班同学陈彩烨对此表示,“三次课下来,炸土豆时我学会用空气炸锅,打豆浆时学会用豆浆机,烤甘薯时学会用烤箱,收获满满,受益多多!”但也有小组因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比如某小组烤甘薯时对空气炸锅定时过短,致使所有甘薯都没烤熟,“当时时间已不够我们‘回炉重造’,幸好其他小组愿意将实验成果与我们共享。”该小组成员刘恩说。?

图为实验过程中被切好的种质材料。受访者供图

  “食物入口之后对感官的丰富刺激是书本替代不了的,也是我们同学需要真正亲身去体验的。”据佟林回忆,任课教师武晓玲在课堂上如是说。知道什么是好的,才有目标;被这种“好”打动过,才有动力——老师的教诲让佟林印象深刻,“老师说,对于这些食用种质资源,希望我们带着对品质更优、产量更盛的憧憬,致力于科学研发!”(文中佟林、刘恩系化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