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社会热点 >正文

居民收300万“扶贫资金”?假

居民收300万“扶贫资金”?假

近日,湖南省株洲市居民陈先生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名义的扶贫金快递,可扫码领取。经相关部门核查,这是新型诈骗手段。

据了解,陈先生在一天下午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工作人员,告诉陈先生他符合了扶贫政策的条件,可以领取一份扶贫资金。陈先生一听非常高兴,毕竟能够帮助自己和家人解决一些经济问题。于是,他按照对方的要求提供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并扫描了二维码领取了所谓的扶贫资金。

然而,几天后陈先生发现这笔钱并没有到账,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被骗了。于是,他赶紧联系了当地的公安机关报案。经过警方的调查,发现这是一种新型的诈骗手段。

据警方介绍,这种诈骗手段主要是通过冒充政府机构或者银行等名义,以发放扶贫资金、优惠贷款等方式吸引受害人上钩。一旦受害人提供个人信息并转账后,骗子就会立即消失不见。

这种诈骗手段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主要是因为一些人对政府机构和银行的认知不足,容易相信陌生人的话。同时,一些人也存在贪小便宜的心理,认为只要能够获得一些好处就愿意冒险尝试。

为了避免成为这种诈骗手段的受害者,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不轻信陌生人的话。无论是通过电话、短信还是微信等方式收到的信息,都要仔细核实其真实性。如果有疑问,可以主动联系相关机构进行确认。

2. 不随意提供个人信息。在办理业务或者接受服务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要随意透露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

3. 不轻易相信高额回报的投资项目。如果有人向你推销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项目,一定要多加小心。一般来说,收益率过高的投资项目往往存在很大的风险。

总之,只有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有效地避免成为诈骗分子的受害者。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此类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让犯罪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