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免费论文 >正文

关于思想解放地动力及动力源机制探索

  [论文关键词] 思想解放;动力;动力源。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思想解放贯穿这三十年,引起整个社会领域大变革。思想解放,其正确性已经被实践证明,一方面为社会发展创造动力,起到动力源作用;另一方面引领社会全面建设,发挥直接动力作用。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之时,各种新矛盾纷纷出现,思想解放若要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应有作用,就要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在思想解放的历程中,有一个一脉相承的主题,即扩大社会和民众的自由空间。思想解放的实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扩大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自由。实践证明:自由的空间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思想解放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向前发展。
  
  一
  
  “社会动力是推动社会沿着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力或力的系统”①。在阶级社会,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超过社会能够承受的极限,而社会主体又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或消除这些矛盾时,阶级斗争就会爆发,继而引起社会状态的“量变”甚至是“质变”。从这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没有社会阶级的区分,但还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如何消解矛盾是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的发展程度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在生产方式的两个要素中,生产力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所以从根本上说,社会的进步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因此,在党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正确判断的前提下,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心工作就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在中国,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整个社会虽然意识到这些矛盾的存在,却没有找到有效的方式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没有体现出来。
  怎样才能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把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体制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动力。邓小平多次强调,全面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②。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上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肯定了按照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重要意义;政治体制上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的;思想文化方面则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确立了具体而明确的道德规范。
  可以看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实质就是在解放思想基础上的主体实践。改革不是直接作用于生产力领域,而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创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外部环境,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协调社会基本矛盾的各个方面,达到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这样,思想解放,作为与改革开放同一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直接动力机制得以体现。
  
  二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有其作为动力源的‘动力结构’,即一定的动力机制与相应的由社会主体劳动性质所规定的行为动因的结合”③。这两者结合的表现形式先决于对社会劳动力性质的界定,对经济制度的选择和对政治经济理论的运用。简单说来,就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社会主体劳动动力的符合程度。如果两相符合,就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动力源,为社会发展创造动力;反之则无法为社会发展创造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论,1992 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④这一概括,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高度统一,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实现目标手段的统一。二是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是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向全党全国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四是创立了社会主义“一国两制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稳定的内外环境。党在这四个方面的理论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极大补充,提高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肇始于思想解放在全社会的弘扬。可以认为,这四个方面的理论贡献正是思想解放最直接的成果。这四个方面的理论创新从各个方向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氛围。
  同等重要的在于:思想解放对于社会生活中单个主体的影响。中国古代“封闭单一”的自然经济,“克己复礼”的治人法则和“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直接在人们心理上建构起一个固定的思维框架:社会思维具有顽固的抗变性和趋同性。这一思维框架导致在民众中形成普遍的惰性心理和平均主义心理。在这样的心理统摄下,中国社会始终保持着一种病态稳定:没有发展创新,也没有消极堕落。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消灭这样的心理。反而,由于“左”倾思想泛滥抹杀了社会单个主体的主体精神,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惰性心理和平均主义心理的温床。改革开放在打破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使得“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成为时代风尚;“树立新观念,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战”成为全民族的新风气,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注入了思维活力。思想解放所激发出来的社会单个主体的思维活力成为单个主体的强大行为动因。同时,思想解放本身,作为一种创造过程,也为整个社会范围内思维活力的释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良好的政治经济氛围与强大的行为动因结合,产生积极的“社会动力结构”。
  
  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思想解放的动力及动力源机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时时刻刻发挥作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但是,作为一项持续三十年的社会思想领域内的运动,延续至当下,传统的思想解放的动力与动力源机制作用呈现出放缓的势头,整个社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部分人所担心的方向性和后劲不足的问题。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新的矛盾相继出现:如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同部门体制机制的矛盾;经济总量、物质财富增加同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拉大的矛盾;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扩大同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公共管理滞后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制约经济发展。毋庸置疑,这些矛盾必须也必将得到解决。以怎样的思路解决这些矛盾,则是一个问题。
  200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总结过去五年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时,提出的第一点就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破除迷信,敢于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实践和创造,与时俱进,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⑥。会后,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温总理对“解放思想”又有回应,他说解放思想“将永不停止,一直到中国现代化的成功”。这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思想解放,解决各种新的矛盾的思路之一就是坚持思想解放。与这些矛盾的新颖性相对应,这时的思想解放必须从传统的思想解放观念中走出来,形成新的思想解放的道路:这是现阶段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思想解放所面对的最为核心的问题。
  回顾思想解放三十年来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思想解放始终围绕着“观念”的“破旧立新”展开。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动力源的重要因素: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都是对经典理论的扬弃。从根本上来说,包括对全体社会成员思维活力的激发,思想解放就是对各种保守观念的否定之否定。
  
  注释:
  ①杨亮才:“社会动力、社会阻力和社会压力及其关系研究”,载《学术交流》2000年第1期。
  ②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4、37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③郭波、王晓霞:“论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本质”,载《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⑤⑥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载《人民日报》2008年3月20日。二是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是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向全党全国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四是创立了社会主义“一国两制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稳定的内外环境。党在这四个方面的理论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极大补充,提高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肇始于思想解放在全社会的弘扬。可以认为,这四个方面的理论贡献正是思想解放最直接的成果。这四个方面的理论创新从各个方向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氛围。
  同等重要的在于:思想解放对于社会生活中单个主体的影响。中国古代“封闭单一”的自然经济,“克己复礼”的治人法则和“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直接在人们心理上建构起一个固定的思维框架:社会思维具有顽固的抗变性和趋同性。这一思维框架导致在民众中形成普遍的惰性心理和平均主义心理。在这样的心理统摄下,中国社会始终保持着一种病态稳定:没有发展创新,也没有消极堕落。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消灭这样的心理。反而,由于“左”倾思想泛滥抹杀了社会单个主体的主体精神,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惰性心理和平均主义心理的温床。改革开放在打破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使得“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成为时代风尚;“树立新观念,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战”成为全民族的新风气,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注入了思维活力。思想解放所激发出来的社会单个主体的思维活力成为单个主体的强大行为动因。同时,思想解放本身,作为一种创造过程,也为整个社会范围内思维活力的释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良好的政治经济氛围与强大的行为动因结合,产生积极的“社会动力结构”。
  
  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思想解放的动力及动力源机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时时刻刻发挥作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但是,作为一项持续三十年的社会思想领域内的运动,延续至当下,传统的思想解放的动力与动力源机制作用呈现出放缓的势头,整个社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部分人所担心的方向性和后劲不足的问题。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新的矛盾相继出现:如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同部门体制机制的矛盾;经济总量、物质财富增加同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拉大的矛盾;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扩大同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公共管理滞后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制约经济发展。毋庸置疑,这些矛盾必须也必将得到解决。以怎样的思路解决这些矛盾,则是一个问题。
  200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总结过去五年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时,提出的第一点就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破除迷信,敢于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实践和创造,与时俱进,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⑥。会后,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温总理对“解放思想”又有回应,他说解放思想“将永不停止,一直到中国现代化的成功”。这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思想解放,解决各种新的矛盾的思路之一就是坚持思想解放。与这些矛盾的新颖性相对应,这时的思想解放必须从传统的思想解放观念中走出来,形成新的思想解放的道路:这是现阶段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思想解放所面对的最为核心的问题。
  回顾思想解放三十年来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思想解放始终围绕着“观念”的“破旧立新”展开。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动力源的重要因素: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都是对经典理论的扬弃。从根本上来说,包括对全体社会成员思维活力的激发,思想解放就是对各种保守观念的否定之否定。
  
  注释:
  ①杨亮才:“社会动力、社会阻力和社会压力及其关系研究”,载《学术交流》2000年第1期。
  ②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4、37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③郭波、王晓霞:“论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本质”,载《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⑤⑥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载《人民日报》2008年3月20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