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发展经济学地新发展观
- 学生时代
- 2009-11-19 20:09:35
摘要:发展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与传统发展理论相比, 新发展观在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 然而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需要继续加以完善和发展。通过研究发展经济学新发展观的背景,内涵和不足提出加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具备的基础条件及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新发展观;发展理论? ?
发展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所热切关注的一个永恒课题。发展经济学自诞生以来, 就一直以发展为核心来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不发达的困境。在发展经济学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 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对于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 逐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新发展观。因此, 对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观进行梳理和分析, 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新发展观问题研究?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从传统的模式向新模式转变,即经济发展不仅限于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追求实现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而所谓新发展观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观念体系, 它涵盖了当代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对发展问题的许多新认知。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发展的方式应当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对增长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看作是不依赖外部环境的孤立系统的这一重要缺陷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 它认为经济发展只是外部有限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 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 互相影响, 必须反对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无限制索取。只有这样, 发展才能持续下去;2.发展的目标应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等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 它们最终是要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新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一种不可剥夺的人权,认为发展过程必须是公民真正参与的过程, 是本着公平和公正利益分配原则稳步提高所有人福利的过程”, “在此进程中所有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最终都将逐步充分实现;3、对发展的机制和手段做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新发展观认为,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极不充分, 因而, 政府和市场失败是一种普遍现象。从理论上讲这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纠正, 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交易规模普遍较小, 司法成本通常超过了调节争端的预期收入。由此, 新发展观另辟蹊径, 提出了配置资源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只有实现国家、市场与社区三者的互补结合,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笔者认为,新发展观的产生不仅昭示着发展理论的研究正在向更大的领域扩展, 同时也标志着发展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新发展理论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 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首先为发展目标的泛化。汲取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作为惟一发展目标的教训, 新发展观把经济增长、分配公正、政治民主、环境保护、人的自由实现等等都纳为发展的目标, 虽然面面俱到, 却不免使人无所适从。面面俱到的发展目标在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各个发展目标并不完全具有相容性, 各目标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这方面很大程度上被新发展观所忽视;其次是缺乏对不确定性发展的关注。新发展观提出的发展方式和手段基本上都属于确定性发展和随机性发展——尤其是确定性发展, 这种对人类发展理性的过分推崇, 难免会造成发展的某种迷失;最后为发展的视野狭窄。当今时代,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速发展, 世界各国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任何一国的发展都不可能再是国别范围内的封闭式行为。然而新发展观的发展视野基本上局限于民族国家的界限之内。超国别范围的共同体、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影响, 新发展观都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 更缺乏建设性的理论体系建构。?
2 在新发展观模式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笔者认为,当代发展经济学家植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通过系统反思传统发展理论的优点和不足, 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关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新认知。与传统发展理论相比, 新发展观在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及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树立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学技术观。?
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都依赖或取决于科技进步。当今世界上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结合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美国政府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的地位,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由正副总统任正副主任,以加强国家对科技的领导作用。根据经济学家的测算,二战后的50年中,美国生产率增长的1 /3应归功于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就亚洲来讲,日本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1959~1979年,日本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引进技术33 854项,居世界第一位。因而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观念,以科学技术为先导,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2)具有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之一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伴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实现的,而技术含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保证。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得多。从美国等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和该比重提高的速度看,这些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这是使这两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条重要措施。而我们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政府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其开发和投资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3)积极促进结构调整,适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广义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将农村的过剩劳动力转移出来,并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及产业引导,进而实现工业现代化。发达国家普遍走过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就是从粗放型经济到集约型经济。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我国必须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改造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提升第二产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以促进投资结构的演进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政府具备较强的驾驭经济的能力,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够进行适度干预。?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需要政府进行发展管理来弥补以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何种经济增长方式占主导地位,应主要由市场的力量来决定。西方国家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道路。如果我们从产业合理化入手,在政府的干预下,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则可能实现经济集约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因此,政府对经济的有效干预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5)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式的外延扩张,以“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低效益、难循环”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虽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却造成矿产资源和能源日趋短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后果。据统计, 2003 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 ,水泥总产量的40% ,煤炭总产量的31% ,实现GDP却仅占世界的4% ,并使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陕西省在石油和煤炭等能源开发上也经历了同样过程,付出了沉重代价。因而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6)依据经济发展的进程科学选择经济增长方式的能力。?
综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不是由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由经济发展的进程所支配,跨越客观发展阶段而人为地进入某种经济增长方式对一国经济发展进程而言,未必是最优的,甚至效_果会适得其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立刻全面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过渡到低投入、高效率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在现阶段我国选择集约化投入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扩大要素投入,更具有客观现实性。当然,在投入时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要素投入的效率和要素组合的优化程度,逐渐提高经济的集约化程度,为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高效率型转化创造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7)具备良好的经济体制环境和完善的市场机制。?
我们所谓的体质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发展经济学研究体制应把体制作为发展的因素。构造合理的经济运行模式,实际上是寻找一种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机制。以发展为纲来研究体制问题,使体制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要有相应的市场体系。市场是市场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资源进行市场配置的空间和环境。市场状况如何,市场体系是否完善,市场机制是否健全,决定着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这是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变的经验,也是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失败教训之总结。?
参考文献?
[1]?常修泽.中国新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理论参考,2004.?
[2]?周天勇.发展经济学教程[M] .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0.?
[3]?李国. 自主创新任重道远[N] . 经济日报,2005,(4).?
[4]?张意翔.建设循环经济实现新型工业化[J].特区经济,2005.?
[5]?廖元和.中国西部工业化进程研究[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新发展观;发展理论? ?
发展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所热切关注的一个永恒课题。发展经济学自诞生以来, 就一直以发展为核心来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不发达的困境。在发展经济学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 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对于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 逐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新发展观。因此, 对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观进行梳理和分析, 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新发展观问题研究?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从传统的模式向新模式转变,即经济发展不仅限于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追求实现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而所谓新发展观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观念体系, 它涵盖了当代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对发展问题的许多新认知。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发展的方式应当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对增长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看作是不依赖外部环境的孤立系统的这一重要缺陷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 它认为经济发展只是外部有限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 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 互相影响, 必须反对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无限制索取。只有这样, 发展才能持续下去;2.发展的目标应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等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 它们最终是要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新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一种不可剥夺的人权,认为发展过程必须是公民真正参与的过程, 是本着公平和公正利益分配原则稳步提高所有人福利的过程”, “在此进程中所有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最终都将逐步充分实现;3、对发展的机制和手段做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新发展观认为,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极不充分, 因而, 政府和市场失败是一种普遍现象。从理论上讲这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纠正, 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交易规模普遍较小, 司法成本通常超过了调节争端的预期收入。由此, 新发展观另辟蹊径, 提出了配置资源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只有实现国家、市场与社区三者的互补结合,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笔者认为,新发展观的产生不仅昭示着发展理论的研究正在向更大的领域扩展, 同时也标志着发展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新发展理论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 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首先为发展目标的泛化。汲取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作为惟一发展目标的教训, 新发展观把经济增长、分配公正、政治民主、环境保护、人的自由实现等等都纳为发展的目标, 虽然面面俱到, 却不免使人无所适从。面面俱到的发展目标在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各个发展目标并不完全具有相容性, 各目标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这方面很大程度上被新发展观所忽视;其次是缺乏对不确定性发展的关注。新发展观提出的发展方式和手段基本上都属于确定性发展和随机性发展——尤其是确定性发展, 这种对人类发展理性的过分推崇, 难免会造成发展的某种迷失;最后为发展的视野狭窄。当今时代,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速发展, 世界各国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任何一国的发展都不可能再是国别范围内的封闭式行为。然而新发展观的发展视野基本上局限于民族国家的界限之内。超国别范围的共同体、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影响, 新发展观都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 更缺乏建设性的理论体系建构。?
2 在新发展观模式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笔者认为,当代发展经济学家植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通过系统反思传统发展理论的优点和不足, 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关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新认知。与传统发展理论相比, 新发展观在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及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树立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学技术观。?
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都依赖或取决于科技进步。当今世界上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结合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美国政府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的地位,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由正副总统任正副主任,以加强国家对科技的领导作用。根据经济学家的测算,二战后的50年中,美国生产率增长的1 /3应归功于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就亚洲来讲,日本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1959~1979年,日本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引进技术33 854项,居世界第一位。因而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观念,以科学技术为先导,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2)具有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之一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伴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实现的,而技术含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保证。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得多。从美国等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和该比重提高的速度看,这些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这是使这两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条重要措施。而我们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政府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其开发和投资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3)积极促进结构调整,适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广义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将农村的过剩劳动力转移出来,并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及产业引导,进而实现工业现代化。发达国家普遍走过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就是从粗放型经济到集约型经济。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我国必须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改造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提升第二产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以促进投资结构的演进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政府具备较强的驾驭经济的能力,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够进行适度干预。?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需要政府进行发展管理来弥补以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何种经济增长方式占主导地位,应主要由市场的力量来决定。西方国家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道路。如果我们从产业合理化入手,在政府的干预下,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则可能实现经济集约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因此,政府对经济的有效干预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5)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式的外延扩张,以“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低效益、难循环”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虽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却造成矿产资源和能源日趋短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后果。据统计, 2003 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 ,水泥总产量的40% ,煤炭总产量的31% ,实现GDP却仅占世界的4% ,并使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陕西省在石油和煤炭等能源开发上也经历了同样过程,付出了沉重代价。因而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6)依据经济发展的进程科学选择经济增长方式的能力。?
综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不是由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由经济发展的进程所支配,跨越客观发展阶段而人为地进入某种经济增长方式对一国经济发展进程而言,未必是最优的,甚至效_果会适得其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立刻全面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过渡到低投入、高效率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在现阶段我国选择集约化投入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扩大要素投入,更具有客观现实性。当然,在投入时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要素投入的效率和要素组合的优化程度,逐渐提高经济的集约化程度,为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高效率型转化创造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7)具备良好的经济体制环境和完善的市场机制。?
我们所谓的体质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发展经济学研究体制应把体制作为发展的因素。构造合理的经济运行模式,实际上是寻找一种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机制。以发展为纲来研究体制问题,使体制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要有相应的市场体系。市场是市场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资源进行市场配置的空间和环境。市场状况如何,市场体系是否完善,市场机制是否健全,决定着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这是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变的经验,也是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失败教训之总结。?
参考文献?
[1]?常修泽.中国新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理论参考,2004.?
[2]?周天勇.发展经济学教程[M] .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0.?
[3]?李国. 自主创新任重道远[N] . 经济日报,2005,(4).?
[4]?张意翔.建设循环经济实现新型工业化[J].特区经济,2005.?
[5]?廖元和.中国西部工业化进程研究[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