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地和谐校园建设
- 学生时代
- 2009-11-19 20:08:51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使高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和谐 校园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高等教育已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高等教育要冲出旧传统走向现代化,必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工作体制。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高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建设和谐校园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一、选题意义与现状分析
(一)选题意义。
何谓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运转的素质教育模式,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已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但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旧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工作机制仍随处可见。高等教育要冲出旧传统走向现代化,必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学生工作体制。目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所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教育和管理,建设和谐校园,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学生工作新局面。
(二)现阶段高校工作现状分析。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便很难说是真正的和谐社会。目前,我国对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高度重视,也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却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重硬件,轻软件。往往将资金重点投向加强校园硬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办学硬条件、提高教职工的物质待遇等方面,而在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关心校园弱势群体、协调师生员工利益关系、营造健康向土的校园和谐氛围、弘扬校园主体文化等软件方面投入很少。
第二,重当前,轻长远。在校园建设过程中比较注重周期短、见效快的工程,没有把和谐校园建设作为长期任务来抓,没有形成和谐校园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致使和谐校园建设与学校规模扩大、快速发展相形见绌。
第三,重发展,轻共享。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有的地区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20%,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学生群体也在悄然变化:一是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特困生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增多,学校各方面工作压力增大。二是因就业制度的改革,学生直接面对社会,实行双向选择;面对社会需求,学校和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读书无用论”思想有所抬头。
二、创新价值,应用价值
(一)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指导思想。
要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1],就要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彻底摒弃“以工作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就是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成为具有积极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实现管理从训导型向咨询服务型转变,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以学生为主,就是要在管理中加强人性化管理,加强对学生个性、态度及行为特征的研究,在管理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二)高校工作应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要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全面发展,是要更好地把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人的全面素质培养,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人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使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人才全面素质中的主要部分。“注重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聚结现有全面素质的优势,实现新的科学突破和科学创新”。[2]因此,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留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开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教育活动,并通过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全面地开展结合实际的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其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努力构建学生、高校、社会协调发展的高校学生工作新格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学生工作,确立学生工作新理念,努力建设一个内外协调一致、上下呼应、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主体化的学生工作新格局。
首先,要努力促进高校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高校作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到地方建设中去,学生工作则要通过教学工作、社会实践等有效载体,鼓动学生走向社会,在历练中自我成才、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应该牢固树立全社会办大学的思想,把人才培养放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修改教学计划,完善培养目标,把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
其次,建立健全校内学生工作组织机构。必须破除原有的学生工作是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和专职工作人员的事的思想,确立全方位的做学生工作新机制。在按要求配足配好专职学生工作辅导员的基础上,要在全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中建立“共同参与、协调作战、全面推进”的学生工作新格局,特别要“注重发挥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主要渠道作用,倡导教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为主的原则开展工作。”学生工作主要是为学生多出题目和主意,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个性的潜能发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四)建立“管理、服务、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共同目标。在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必须把管理、服务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管理与服务的统一,树立管理工作要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建立完善的管理服务功能体系,包括价值引导、素质测评、行为管理、学籍管理、学习指导、科研指导、创新指导、个性发展指导、勤工助学服务、就业指导服务、心理咨询等。该系统的建立就是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最终落实为发展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各种人才,从而真正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卓雄,项传军,浅议人本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3,(4)
[2]陈发瑶,姜群英,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服务—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1,(6)
[3]杨向荣,杨欣虎,国外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0,(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和谐 校园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高等教育已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高等教育要冲出旧传统走向现代化,必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工作体制。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高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建设和谐校园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一、选题意义与现状分析
(一)选题意义。
何谓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运转的素质教育模式,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已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但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旧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工作机制仍随处可见。高等教育要冲出旧传统走向现代化,必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学生工作体制。目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所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教育和管理,建设和谐校园,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学生工作新局面。
(二)现阶段高校工作现状分析。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便很难说是真正的和谐社会。目前,我国对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高度重视,也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却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重硬件,轻软件。往往将资金重点投向加强校园硬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办学硬条件、提高教职工的物质待遇等方面,而在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关心校园弱势群体、协调师生员工利益关系、营造健康向土的校园和谐氛围、弘扬校园主体文化等软件方面投入很少。
第二,重当前,轻长远。在校园建设过程中比较注重周期短、见效快的工程,没有把和谐校园建设作为长期任务来抓,没有形成和谐校园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致使和谐校园建设与学校规模扩大、快速发展相形见绌。
第三,重发展,轻共享。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有的地区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20%,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学生群体也在悄然变化:一是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特困生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增多,学校各方面工作压力增大。二是因就业制度的改革,学生直接面对社会,实行双向选择;面对社会需求,学校和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读书无用论”思想有所抬头。
二、创新价值,应用价值
(一)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指导思想。
要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1],就要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彻底摒弃“以工作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就是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成为具有积极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实现管理从训导型向咨询服务型转变,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以学生为主,就是要在管理中加强人性化管理,加强对学生个性、态度及行为特征的研究,在管理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二)高校工作应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要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全面发展,是要更好地把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人的全面素质培养,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人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使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人才全面素质中的主要部分。“注重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聚结现有全面素质的优势,实现新的科学突破和科学创新”。[2]因此,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留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开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教育活动,并通过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全面地开展结合实际的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其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努力构建学生、高校、社会协调发展的高校学生工作新格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学生工作,确立学生工作新理念,努力建设一个内外协调一致、上下呼应、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主体化的学生工作新格局。
首先,要努力促进高校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高校作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到地方建设中去,学生工作则要通过教学工作、社会实践等有效载体,鼓动学生走向社会,在历练中自我成才、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应该牢固树立全社会办大学的思想,把人才培养放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修改教学计划,完善培养目标,把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
其次,建立健全校内学生工作组织机构。必须破除原有的学生工作是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和专职工作人员的事的思想,确立全方位的做学生工作新机制。在按要求配足配好专职学生工作辅导员的基础上,要在全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中建立“共同参与、协调作战、全面推进”的学生工作新格局,特别要“注重发挥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主要渠道作用,倡导教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为主的原则开展工作。”学生工作主要是为学生多出题目和主意,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个性的潜能发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四)建立“管理、服务、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共同目标。在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必须把管理、服务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管理与服务的统一,树立管理工作要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建立完善的管理服务功能体系,包括价值引导、素质测评、行为管理、学籍管理、学习指导、科研指导、创新指导、个性发展指导、勤工助学服务、就业指导服务、心理咨询等。该系统的建立就是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最终落实为发展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各种人才,从而真正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卓雄,项传军,浅议人本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3,(4)
[2]陈发瑶,姜群英,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服务—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1,(6)
[3]杨向荣,杨欣虎,国外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