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
- 学生时代
- 2009-10-21 20:07:49
去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视察工作时,提出了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战略要求。省政协对此十分重视,围绕参与“泛长”合作,举办专题资政会、召开常委会、提出建议案。市政协在积极参与省政协研讨活动的同时,先后两次开展专题调研,上月底还邀请省“政协江淮行”采访团来铜采访,围绕的仍然是这一主题,省内十几家主流媒体集中宣传铜陵积极融入长三角取得的初步成效和下一步打算。本文系自己参与调研等活动的体会与思考。
一、影响铜陵参与“泛长”发展分工合作的若干因素
作为皖江城市带重要成员之一,铜陵交通及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基础较好,与长三角产业配套性、互补性、协作性非常强,近年来与长三角地区经贸合作日益加深,为铜陵参与“泛长”发展分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铜陵参与“泛长”分工合作的困难因素也不可忽视。从自身看,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高新技术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重大项目储备不足,资源环境容量有限,行政效率和发展环境还有一定差距。从参与“泛长”分工合作方面看,一方面,长三角主动转移的大多属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偏少,难以对铜陵产业结构产生实质性影响;另一方面,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长三角向外产业转移的势头减弱、步伐放缓,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回流”现象,加之各地纷纷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开展招商,双重压力显现。面对生产要素与经济利益在区域内外的博弈,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合作和竞争,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二、铜陵参与“泛长”发展分工合作的目标定位思考
“泛长”合作的领域十分广阔,但产业合作无疑是最核心最关键也是最深层次的合作。铜陵要突出重点,扬长避短,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主动提供配套服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自觉实行错位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经济互动共融、互惠共赢。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基础材料、新型材料供应和特色加工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增长方式从注重资源开发向精深加工转变。全力打造“千亿铜产业”和千亿元铜企业,在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特别是发展铜基高新技术材料方面下工夫,建设世界级的铜加工研发中心、铜产品交易中心、废杂铜回收及拆解中心,将有色控股集团公司打造成为安徽工业的旗舰。进一步巩固全国电子材料和纺织基地地位,改造提升化工、建材、能源三大基础产业,把铜陵建成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水泥生产基地和华东地区重要的电能输出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现代制造业配套基地。发展现代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从过去的比较单一向适度多元转变,从处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转变,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充分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发展直接面向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的整机产品,大力发展工程机械、电工电器、重型矿山机械、交通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主攻固废处理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监测仪器仪表、环保药剂等设备及配套产品;大力扶持发动机、变速箱和汽车电子等汽车零配件生产,拓展品种,形成规模。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科技创新基地。铜陵在铜冶炼、铜加工、电子材料等方面,科技实力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已建成国家级铜铅锌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借助长三角地区的人才科技优势,坚持走集约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之路,力争在培育自主创新体系上再上一层楼。以“双试点”市为契机,建成产业链完整的铜加工制造、研发基地;加强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在科研与技术推广上有所作为,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循环经济示范市。立足长远,敢想敢做,着眼新材料、新能源、低碳产业等,实现从依赖资源发展向依靠创新为动力发展的转型。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优质特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我省农产品70%销往长三角,随着长三角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产品市场空间更为广阔。铜陵应把安全、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列为重点工程来抓,加大农业投入,引导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做强现代农业,努力为长三角地区提供特色农副产品。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现代服务业联动基地。依托交通优势,加快现代物流业和新型流通组织、物流基地建设,提高流通的速度、质量、规模和效益。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专业市场的转移,同时要着力于资本市场的对接,吸引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到铜陵落户。逐步提高劳务及技术输出组织化程度,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建立面向长三角的劳务培训输出基地。依托旅游中转优势,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度假设施,加快发展工业特色旅游,建成面向长三角的休闲旅游基地。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刚性原则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大环保和生态建设投入,建设宜居城市。
三、推动铜陵参与“泛长”分工合作的措施建议
新一轮产业转移有新的特点。从转移方式来看,由过去单个企业、零星产业转移为主,转为联合体、集群化、产业链的转移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生产要素的影响力已经减弱,综合要素成本逐渐成为决定因素。这些,都需要仔细分析,深入研究。
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增强参与“泛长”发展分工合作的主动性。参与“泛长”合作,首要的就是观念上融入长三角、思想上接轨长三角,切实消除各种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要认真研究国家相关重要文件精神,准确把握产业转移内在规律,理清思路,超前谋划,确定融入重点和接轨方向,采取有效对策措施,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环境代价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借梯登高,借力发展,把潜在的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成果,实现铜陵综合实力整体跃升。
着眼提高工业化质量,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性。承接转移是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是目的。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产业集聚这一主线,把自身滚动发展与引进战略投资者、技术密集型企业相结合,致力于解决铜陵重工过重、轻工太轻、产业链短、环境压力大以及服务业相对滞后等结构性问题,不断增强工业经济的活力和后劲。坚持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不断提高开放水平,通过投资、重组、收购、兼并等多种方式,加强与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跨国公司、龙头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整体延伸。千方百计拓宽招商路径,采用小分队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有效方式,推进招商引资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重点技术装备,发展高端产业。坚持园区经济、港口经济、循环经济联动发展,推进铜陵工业结构新一轮优化升级。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作用。结合承接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坚定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园区道路、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吸引力和聚合力。借鉴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模式,鼓励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行园区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探索创造产业转移地的发展环境,在具备条件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内划定特殊区域,设立“园中园”,克隆和创造与产业转移地相近的发展环境,包括政策、生产、生活乃至人文环境等,形成与转移地的“同城效应”,减轻“水土不服”,实现无缝对接。
优化承接环境,增强体制机制和服务方面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提高审批效率,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完善财税、投资、金融体系建设,设立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加大对产业转移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外贸政策方面,扩大皖江城市带口岸与长三角区域通关适用范围,实现与长三角地区通关、检验等贸易监管的一体化。建立健全合作协调机制,借鉴WTO谈判规则,通过实行最惠方待遇的方式,与长三角成员方签署互助共赢的优惠方案,在认真履行泛长三角成员方义务的同时,共享合作发展的成果。
重视区域发展研究,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转移支付、专项贴息、重点项目投资和国债项目支持。争取省委、省政府加大对铜陵做强铜产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火炬计划”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争取享有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等政策支持;加快京福高铁、庐铜铁路、长江二桥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铜宣高速公路恢复建设,尽快形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为进一步适应承接产业转移的紧迫需要,积极争取扩大铜陵行政区域,实现“跨江发展”,增强铜陵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在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作者系安徽铜陵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一、影响铜陵参与“泛长”发展分工合作的若干因素
作为皖江城市带重要成员之一,铜陵交通及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基础较好,与长三角产业配套性、互补性、协作性非常强,近年来与长三角地区经贸合作日益加深,为铜陵参与“泛长”发展分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铜陵参与“泛长”分工合作的困难因素也不可忽视。从自身看,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高新技术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重大项目储备不足,资源环境容量有限,行政效率和发展环境还有一定差距。从参与“泛长”分工合作方面看,一方面,长三角主动转移的大多属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偏少,难以对铜陵产业结构产生实质性影响;另一方面,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长三角向外产业转移的势头减弱、步伐放缓,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回流”现象,加之各地纷纷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开展招商,双重压力显现。面对生产要素与经济利益在区域内外的博弈,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合作和竞争,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二、铜陵参与“泛长”发展分工合作的目标定位思考
“泛长”合作的领域十分广阔,但产业合作无疑是最核心最关键也是最深层次的合作。铜陵要突出重点,扬长避短,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主动提供配套服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自觉实行错位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经济互动共融、互惠共赢。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基础材料、新型材料供应和特色加工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增长方式从注重资源开发向精深加工转变。全力打造“千亿铜产业”和千亿元铜企业,在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特别是发展铜基高新技术材料方面下工夫,建设世界级的铜加工研发中心、铜产品交易中心、废杂铜回收及拆解中心,将有色控股集团公司打造成为安徽工业的旗舰。进一步巩固全国电子材料和纺织基地地位,改造提升化工、建材、能源三大基础产业,把铜陵建成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水泥生产基地和华东地区重要的电能输出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现代制造业配套基地。发展现代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从过去的比较单一向适度多元转变,从处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转变,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充分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发展直接面向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的整机产品,大力发展工程机械、电工电器、重型矿山机械、交通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主攻固废处理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监测仪器仪表、环保药剂等设备及配套产品;大力扶持发动机、变速箱和汽车电子等汽车零配件生产,拓展品种,形成规模。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科技创新基地。铜陵在铜冶炼、铜加工、电子材料等方面,科技实力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已建成国家级铜铅锌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借助长三角地区的人才科技优势,坚持走集约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之路,力争在培育自主创新体系上再上一层楼。以“双试点”市为契机,建成产业链完整的铜加工制造、研发基地;加强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在科研与技术推广上有所作为,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循环经济示范市。立足长远,敢想敢做,着眼新材料、新能源、低碳产业等,实现从依赖资源发展向依靠创新为动力发展的转型。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优质特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我省农产品70%销往长三角,随着长三角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产品市场空间更为广阔。铜陵应把安全、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列为重点工程来抓,加大农业投入,引导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做强现代农业,努力为长三角地区提供特色农副产品。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现代服务业联动基地。依托交通优势,加快现代物流业和新型流通组织、物流基地建设,提高流通的速度、质量、规模和效益。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专业市场的转移,同时要着力于资本市场的对接,吸引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到铜陵落户。逐步提高劳务及技术输出组织化程度,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建立面向长三角的劳务培训输出基地。依托旅游中转优势,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度假设施,加快发展工业特色旅游,建成面向长三角的休闲旅游基地。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刚性原则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大环保和生态建设投入,建设宜居城市。
三、推动铜陵参与“泛长”分工合作的措施建议
新一轮产业转移有新的特点。从转移方式来看,由过去单个企业、零星产业转移为主,转为联合体、集群化、产业链的转移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生产要素的影响力已经减弱,综合要素成本逐渐成为决定因素。这些,都需要仔细分析,深入研究。
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增强参与“泛长”发展分工合作的主动性。参与“泛长”合作,首要的就是观念上融入长三角、思想上接轨长三角,切实消除各种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要认真研究国家相关重要文件精神,准确把握产业转移内在规律,理清思路,超前谋划,确定融入重点和接轨方向,采取有效对策措施,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环境代价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借梯登高,借力发展,把潜在的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成果,实现铜陵综合实力整体跃升。
着眼提高工业化质量,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性。承接转移是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是目的。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产业集聚这一主线,把自身滚动发展与引进战略投资者、技术密集型企业相结合,致力于解决铜陵重工过重、轻工太轻、产业链短、环境压力大以及服务业相对滞后等结构性问题,不断增强工业经济的活力和后劲。坚持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不断提高开放水平,通过投资、重组、收购、兼并等多种方式,加强与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跨国公司、龙头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整体延伸。千方百计拓宽招商路径,采用小分队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有效方式,推进招商引资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重点技术装备,发展高端产业。坚持园区经济、港口经济、循环经济联动发展,推进铜陵工业结构新一轮优化升级。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作用。结合承接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坚定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园区道路、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吸引力和聚合力。借鉴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模式,鼓励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行园区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探索创造产业转移地的发展环境,在具备条件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内划定特殊区域,设立“园中园”,克隆和创造与产业转移地相近的发展环境,包括政策、生产、生活乃至人文环境等,形成与转移地的“同城效应”,减轻“水土不服”,实现无缝对接。
优化承接环境,增强体制机制和服务方面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提高审批效率,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完善财税、投资、金融体系建设,设立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加大对产业转移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外贸政策方面,扩大皖江城市带口岸与长三角区域通关适用范围,实现与长三角地区通关、检验等贸易监管的一体化。建立健全合作协调机制,借鉴WTO谈判规则,通过实行最惠方待遇的方式,与长三角成员方签署互助共赢的优惠方案,在认真履行泛长三角成员方义务的同时,共享合作发展的成果。
重视区域发展研究,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转移支付、专项贴息、重点项目投资和国债项目支持。争取省委、省政府加大对铜陵做强铜产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火炬计划”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争取享有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等政策支持;加快京福高铁、庐铜铁路、长江二桥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铜宣高速公路恢复建设,尽快形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为进一步适应承接产业转移的紧迫需要,积极争取扩大铜陵行政区域,实现“跨江发展”,增强铜陵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在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作者系安徽铜陵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