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免费论文 >正文

组织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进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是关键。工作作风是什么?是人们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点,是贯穿于工作过程中的一贯风格。工作作风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问题,是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改进工作作风显然是要使这种一贯风格、外在表现实现优化。向何优化、何以优化?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与实践中,给人信心、使人信任、让人信服,是应当坚持的核心理念。

  一、给人信心,改进作风须形到神到意到

  信心是相信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信心比黄金更珍贵。一个人在信心满怀时,他会有学习的毅力,工作的动力,生命的活力。一名干部在给人信心中,他会赢得尊重的自发,理解的自然,支持的自觉。一支队伍、一级组织如能给人信心,就能稳定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信心因为暖心,暖心带来信心。形乃外像,人以态度树形;神是精魂,人以状态立神;意为心境,人以品行臻境。给人信心需要以好态度把其行,以好状态握其神,以好品行达其意,在形神兼备、意超于物中施以影响力。

  用好态度增其信心。态度是对待自我、他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自我心理倾向。要做好工作,态度和本领缺一不可。本领是会干的问题,态度是愿干的问题。态度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态度,就必定有什么样的行动;态度是行动的方向,有什么样的态度,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结果;态度是行动的示范,有什么样的态度,就定会有什么样的效应。有些干部对态度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态度是虚的,关键要看实,态度是软的,关键要敢硬,甚至认为态度是假的、无用的,态度不冷不显架子,态度不狠不显威严,态度不恶不显效果,因而在工作中,“门难进”、 “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人难找”等生硬、冷淡、蛮横、粗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时有出现,严重影响了群众对干部形象和作风的评价,损害了干群关系,挫伤了干群感情,群众对干部的信心、对工作的信心、对集体的信心由此丧失。这种行为与现象是非常有害的,作为一名吃人民俸禄、受人民委托、为人民办事的干部一定要牢记根本宗旨,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要端正工作态度。始终坚信,群众上门是办事的不是闹事的,是解决问题的不是找岔子的,是谨谨慎慎的不是随随便便的。一名干部也可能一天要接待不少群众,但一名群众一辈子可能就找一次干部,对他来说,这一次感受就代表一切,代表一辈子印象。自觉地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真诚地做到不厌烦、不推托、不敷衍。要摆正角色定位。强化公仆意识,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服务,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要提升工作效能。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简化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有了这种态度,群众对我们才会有信心,我们在群众中才会有根基。

  用好状态立其信心。人的理想信念、思想意识、思维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就是精神状态,它以感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为特征。一个人不用交流却能给人以敬慕,因为他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不用声色却能给人以震慑,也是因为他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不用明示却能给人以示范,还是因为他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有些干部对精神状态不以为然,把精神状态与工作状态看作是两回事,把工作状态与群众状态看成是两回事,因而把迟到早退视为正常,把打牌赌博看成小节,把上班玩耍看作自然,把低级趣味看成幽默,却不知这种状态已经在自泯上进之心,自堕前行之志,自消聚合之力,甚至自毁大好前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常怀健康开朗的平和心态。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胸怀,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社会,少想得失去留,多做无私奉献,在默默无闻中成就事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充满奋发有为的工作激情。激情是萌发创新冲动、矢志追求卓越的活力之源、动力所在。要始终保持一股闯劲、一股冲劲、一股韧劲,凡事力求先人一步、胜人一筹、快人一拍,以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破解工作瓶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增强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要让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行为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主动站在创新的最前沿,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方法、立新的领域去思索和处理事务,突破常规、勇辟新路,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开创新局面。这种状态才能向群众传递信心,才能让群众看到信心。

  用好品行固其信心。品行即人的道德品质,由“品”和“行”组成,品是人的思想、理念、认知和品质,“行”则是其外在表现。品行既反映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操守,也折射着人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良好的品行,可以修心正身,保持人格和气节,使人经得住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是给人信心的核心因素,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反之,如果品行不端,情趣低下,道德沦丧,就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工作开展,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品行端良,与人信心,首要的是为人要诚信。诚是开山斧,信是做人金。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对组织忠诚,让人民坚信权力掌握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对事业真诚,让人民坚信权力掌握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者手中;对同志和群众坦诚,让人民坚信权力掌握在恪守信义、言必信、行必果者手中。其次是处事要公道。“源洁则流清,心公则行正”。“无公不至于立道,不正更难以立身”。公道是党员干部应备的政治品格和职业道德,也是提高公信力的根本保证。要常怀公正之心,掌握好分寸,坚持好标准,以心正求公正,以公正服大众。再次是掌权要清廉。“公生明,廉生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闻过则喜,知错就改,从善如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树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凭这种品行,我们的思想、行为才能经受各种因素干扰、考验,群众对我们的信心才会稳固、永恒。

  二、使人信任,改进作风须心到责到力到

  信任即相信而敢于托付。信任度积聚到一定层次,就会上升为忠诚度,形成依附感。一切人间的美好,皆以信任为依托。有人向你倾诉,表明你能让人信任,有人请你帮助,表明你能让人信任,甚至是有人找你吵闹,都表明你还能让人信任。有了信任,就有了真诚交流的前提,就有了化解矛盾的条件,就有了推动工作的基础。不能给人信任的干部不可能开展好工作,不能给人信任的集体肯定是一盘散沙,不能给人信任的政府难以维护社会安定。信任的形成往往是需接触和过程的,赢得信任关键是在这种接触与过程中做到心到、责到、力到。

  用尽心获取信任。何谓为民尽心?就是用尽全部心思,为群众解难,带群众致富,让群众幸福。“百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是不悔的苦恋,诠释的其实是一种尽心的信念,尽心的执着。官尽心,民才会尽力;官尽心,民才会授信。少数干部对群众的意见经常忽视,对群众的嘱托经常忘记,对群众的事情经常挂起,为什么?因为他的心思没有花在群众身上,这样的干部是无法让群众信任的。以何尽心?关键是秉持好“四心”。一要秉持真心,大处着眼聚民心。坚持以感恩的心真心实意对待群众,忧民之所急、思民之所需、解民之所盼,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要秉持细心,小处入手维民利。坚持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及时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及时收集群众合理建议,及时了解群众当前困难,从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做起,从群众最需要迫切解决的事做起。三要秉持公心,赤胆忠心办民事。做到胸怀坦荡,正直大度,不以亲乱纪,不以疏废事,不偏不倚,不惧不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四要秉持恒心,迎难而上解民困。耐得往性子,守得住原则,经得起误解,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持之以恒。

  用尽责提升信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就是责任心。干部是否有强烈的责任心,直接影响着决策水平和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到群众对其信任度。责任心强,就会在其位、谋其政,把困难想在前头,把工作做在前头,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确有少数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松懒、思想消极、工作漂浮、纪律散漫、生活奢靡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说到底就是责任心缺失造成的。“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没有责任感的人,纵使有天大的本领,也将一事无成,而有责任感的人,纵算是本领平平,也会赢得信任、获得支持,一定能够办实事、办好事。尽责首先要知责。“知责方知行”。要明晰责任、牢记使命。清醒认识肩负的职责,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审慎态度行使权力,切实做到知责思为,知任图进,克己奉公,勤勉敬业。其次要履责。职责比职位更重要,一个人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干事成事。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珍惜和忠于自己的事业,立足本职岗位,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尽职尽责地为党分忧、为国竭力、为民谋利。再次要担责。要勇于负责、敢于担责。要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敢于决策、善于决策;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主动请命,勇挑重担。唯有如此,才能竭尽全力、全心全意察民情、虑民忧、思己责,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在群众信任和支持中切实推进各项工作。

  用尽力赢得信任。“尽人事而听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力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竭尽全力而未能尽如人意,同样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在现实生活中,不尽力工作的干部会有许多托词:这件事不值得这样做;那个人不值得尽力帮,这些托词表面上看是认识问题,实际上是态度问题,是群众观念问题,这样的干部永远深入不了工作,永远得不到群众信任。如何尽力?一要把职业当事业去热爱。只有热爱所做的工作,才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做工作。要把工作看成是天职,饱含激情去完成;把工作看成是爱好,轻松愉快去追求;把工作看成是朋友,真诚友好去面对;把工作看成是挑战,满怀斗志去迎接。二要把过程当旅程去追逐。满怀期待,饱含激情,矢志追求。要树立食不甘味、夜不安寝的精神,瞄准既定目标,发挥全部才智,用尽全部力气,锤炼韧性,磨砺耐性,锲而不舍,竭尽全力,一抓到底。三要把为人当作为己去对待。要坚守古人“推己及人”的待人之道,“群众在我们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目中的份量就有多重” 。学会换位思考,善于在感同身受中赢得理解支持,获取前进动力。四要把结果当成果去享受。以“追求完美,不留遗憾”为目标,既问耕耘,更问收获。做到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高质量落实,把成就事业、创造业绩作为人生最高目标、最大乐趣,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真正做到干工作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三、让人信服,改进作风须情到理到法到

  信服就是笃信且佩服。信服缘于敬服,敬服催生信服。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信服是最重要、最正确的肯定;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我们的工作必须让群众满意、让群众信服;群众是最大的实际,能否让群众信服关键看我们能否替他们着想,给他们分忧,为他们办事。让人信服必须让人服在“情”上、服在“理”上、服在“法”上。

  以情服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感情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它能调动人的情感,调节人的行为,激励人的意志。人民群众最讲感情,我们怎么看待群众、对待群众,群众就会怎么看待我们、对待我们。做到以情服人,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群众困难。要学会深入群众。消除高高在上的等级意识,亲知、真知、深知群众的所想、所盼、所忧、所乐,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贴近群众中不断汲取工作动力。要学会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拓宽群众诉求和参与渠道,最大限度地赋予群众话语权和建议权,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确保决策部署符合群众意愿,体现群众利益,顾及群众感受。要学会关心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看成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握群众需求,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以理服人。理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红线,也是沟通干群关系的桥梁。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说:“只有不讲道理的领导,没有不讲道理的群众。”这句洞明执政艺术的语录,道出了干群关系的核心。“以势服人口服,以理服人心服”。只有转变思维方式,对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群众才能真正给予理解、积极支持,才能与党委、政府和干部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做到以理服人,一是要增强说理效果。注重思想武装,善于用最新理论成果增强说理的深刻性和渗透力,让群众心悦诚服地接受道理,认清形势,明确方向。二是要掌握说理方式。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只能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用民主的渠道、讨论的形式、说服教育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三是要注重说理依据。紧密群众实际、工作实际,认清性质,找准原因,注重事实,看重依据,把道理说得有根有据、有血有肉,把工作做得扎扎实实、服服帖帖。四是要讲究说理艺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把大道理讲清,小道理讲深,老道理讲新,新道理讲明,歪道理批倒。特别要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善于总结在实际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人、身边事来影响和感召广大群众。

  以法服人。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以法服人,方能让人心服口服。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标准要公平。坚持依法依规办事,严格标准,统一尺度,确保理解法规不偏差,宣传法规不打折,执行法规不走样,使群众对法律法规的依据和标准了然于胸,打消群众顾虑,赢得群众支持。其次是过程要公开。坚持程序公开透明。严格遵循法律规定、法律程序。要维护群众合法权利,落实法律赋予群众的知情权,让群众全面了解执法的事实、执法的依据;要认真倾听群众的申诉、申辩,让群众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要给群众以监督权,让群众能够监督执法的过程,确保执法行为在阳光下正确运行,增强群众对执法的信任感、认同感。第三是结果要公正。“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抓阄是一种流传至今的传统分配方法,可为什么群众都热衷于通过抓阄解决,而且无论成败,个个都心服口服?就是因为其公正性。只有结果公正,群众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和谐。要有群众信服的公正结果,干部就要不徇私情、不带偏见、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不流于形式,为民办实事、办成事。就要在惠及干部群众的利益问题上敢于碰硬较真,在解决一些久拖不决的难题上敢于碰硬较真,在反腐倡廉和执行纪律上敢于碰硬较真。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体现公平正义,让群众满意,让群众信服。

  给人信心、使人信任、让人信服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三个有机部分,给人信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使人信任是做好工作的关键,让人信服是做好工作的目标。给人信心、使人信任、让人信服是提高执政公信力绕不过的三道坎,是转变工作作风避不开的三道湾,是每一位干部在工作中应当坚持的核心理念。(作者系吉首市委书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