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院法学学科建设
- 学生时代
- 2009-08-25 12:51:39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同志曾明确强调指出:“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高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必须切实增强全体党员尤其是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被赋予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而学科建设则贯穿于实现高校三项基本职能的整个过程,起着龙头的作用。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难以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也无法为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院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确立了“创新思路谋发展,学科建设争一流”的实践载体,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法学院”、“如何建设这样的法学院”等一系列事关学院发展大局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当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动我院的学科建设,应当重点解决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突出学科特色,科学谋划学科发展布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招收法学本科的院校只有10家左右,每年招收的本科生也不超过3000人。而根据新近发布的《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7(2009)》披露:截至2008年11月,全国设立法学院系的高校共有634所,单法学本科在校生就有30万人左右。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急速扩张,无疑也导致了学科竞争的加剧。为此,厦门大学法学教育应如何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已经是我们需要勇于面对且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应当说,我校法学教育复办30年来,经过大家的戮力同心,奋发有为,业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004年和2008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曾连续两次位居第8名,国际法学科也是国家重点学科。但学科建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丢掉自信,也不能盲目乐观,缺少忧患。应该看到,我院目前的学科发展还很不平衡,一些基础学科建设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学院今后的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和“巩固优势学科、发展特色学科、加强基础学科”的思路,扬长避短,发掘潜力,认真制定学科建设规划,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和资源配置,夯实学科基础,突出学科特色,不断提升学科综合实力。要注意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引领带动作用,重视并加强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以及目前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科的建设和投入,切实改变我院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力求实现弱势学科变强,优势学科更强的目标。进一步强化资源配置的导向和激励机制,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积极争取社会的有力支持,大力推进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二是如何优化人才结构,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问题。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就需要汇聚优秀的人才队伍,真正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目前,我院共有专任教师82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16人,有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第一、二层次人才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实力比较雄厚、后劲相对充足的学术梯队。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各法学高校之间人才争夺仍异常激烈,许多高校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频频出招,加大力度。因此,我们务必要抓住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重视加强现有师资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拓宽培训渠道,提高整体素质。每年坚持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境内外一流大学从事学习研修,鼓励教师尽快融入国内和国际学术前沿。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以更加宽广的胸襟,更加开阔的视野,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并从平台建设、组建团队、科研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要注意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和中青年教师的骨干作用,为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施展才干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学院领导班子也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切实做好服务工作。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的事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在发展。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人才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实现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培养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的目标。
三是如何强化精品意识,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问题。一流的学科,必然呈现出一流的核心竞争力,在学界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和拥有公认的学术地位。学院要有意识地加强组织协调,突出抓好创新文化建设,鼓励教师自由探索,努力形成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奋发向上、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要大力弘扬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努力打造学术品牌,争取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法学是实践着的科学,法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法治实践。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主动融入我国的法治实践,在实践中熟悉国情、了解社会、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完善理论、提高水平。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社会主义法学只有融入实践,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发挥法学应有的作用。要认真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学院各类科研机构的功能,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同时加强与实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鼓励教师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克服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做到“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对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从而不断完善学院的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而学科建设又事关学院发展的全局。如何实现我院学科建设的新一轮发展,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才能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学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从而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学院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