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中人地培养目标之我见
- 学生时代
- 2009-08-25 12:48:13
自从实施学习实践以来,一场场的讲座都不断的在提高和强化自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特别在参加了4月9日下午的报告,更加深了解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背景。讲座通过一些详细的对比数据讲述我国在发展经济社会的过程中,人和环境协调发展观念之树立的刻不容缓。展示了我国目前面临的社会大建设大发展与生存的环境极度不协调的十分危急的状况!
心情不能平静,于是我专门搜索了有关发展与生态资源掠夺这方面的资料,看到了一些数据,感觉触目惊心,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中华民族的危机出路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一、低科技水平下的我国经济发展代价:
按现行汇率测算,中国大陆单位资源产出仅相当于美国的1/10和日本的1/20。
以煤炭为例,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资源回收率能达到80%左右,每挖1吨煤消耗1.2吨-1.3吨资源。而《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30%。占煤矿总数约30%的乡镇煤矿回采率平均只有10%-15%,这意味着每挖1吨煤要消耗5吨-20吨资源。据统计,中国在1980-2000年的20年间,浪费煤炭资源280亿吨。
对于能源的消耗,专家给出的数据令人吃惊,我国能源利用率之低简直不可想像,我国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要高25%~90%。例如,我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404克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317克标准煤,要低27.4%。中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千克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近日公布,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但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2003年,在全民消耗的17亿吨标准煤中,有4亿吨标准煤是白白浪费掉的。
2005年,我国GDP按当年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的5%,但为此消耗的资源量却十分惊人: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氧化铝1561万吨,水泥10.5亿吨,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9.6%、31.8%、24.4%和47.7%。而2006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消耗了世界35%的煤、50%的水泥、38%的铝、35%的钢、33%的玻璃、30%的化肥。
中国有多少资源,能让这十分惊人的消耗?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如果以世界人均水平为基本单位计算,我国资源除煤炭占58.6%之外,其他重要矿产资源都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50%,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耕地为32%,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69%、7.05%。
这不仅仅是消耗的资源量十分惊人的问题。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将带来更多的旱灾、水灾、土地沙漠化、热浪、疾病和海水水位上涨等等不良后果。中国的现状证明了科学家的看法。
荷兰环境评估机构透露,它是根据英国石油(BP)、美国地质调查局以及国际能源机构所提供的资料和数字进行分析,得出的一份文告中说到,“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美国高8%。” 该报告说,“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名单中,这是中国第一次名列榜首。”在2005年,中国的排放量,还比美国少2%。
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我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人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已难以支撑当前的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
我国只有960万平方公里,但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
中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千克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
我国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2003年,在全民消耗的17亿吨标准煤中,有4亿吨标准煤是白白浪费掉的。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资源回收率能达到80%左右,每挖1吨煤消耗1.2吨-1.3吨资源。而《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30%。占煤矿总数约30%的乡镇煤矿回采率平均只有10%-15%,这意味着每挖1吨煤要消耗5吨-20吨资源。据统计,中国在1980-2000年的20年间,浪费煤炭资源280亿吨。
2005年,我国GDP按当年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的5%,但为此消耗的资源量却十分惊人: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氧化铝1561万吨,水泥10.5亿吨,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9.6%、31.8%、24.4%和47.7%。而2006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消耗了世界35%的煤、50%的水泥、38%的铝、35%的钢、33%的玻璃、30%的化肥。
中国有多少资源,能让这十分惊人的消耗?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如果以世界人均水平为基本单位计算,我国资源除煤炭占58.6%之外,其他重要矿产资源都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50%,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耕地为32%,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69%、7.05%。
这不仅仅是消耗的资源量十分惊人的问题。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将带来更多的旱灾、水灾、土地沙漠化、热浪、疾病和海水水位上涨等等不良后果。中国的现状证明了科学家的看法。
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我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我们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已难以支撑当前的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
二、中华民族的出路,应该是依靠和强化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即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科技。
人才和科技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的命运。
1、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使得英国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1850年,英国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瓦特等杰出人材的创造发明使英国当时拥有最强的核心竞争力;
2、爱迪生、福特、莱特、贝尔等人的众多发明使美国在电力、交通运输、远程通讯等领域领先。二战中,美国政府争取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并带动本国人才的培养。二次大战前后涌入一批优秀欧洲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自英国之后,美国就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研发中心和世界第一强国。
3、二战后,日本是世界上史无前例大规模引进技术的国家,就使消化、吸引、提高和转化等等,需要大量人才。使得日本政府和企业把农村的初中生都当成“金蛋”来看待,这是二战后日本很快成为世界经济老二的关键因素。然而,日本在广纳世界各国杰出人材方面,就比美国差远了。日本只有一亿多人口,但2008年日本科学家又在物理、化学研究领域有4人得了诺贝尔奖,至今有16位日本科学家得了诺贝尔奖,其中13人获得自然科学奖,物理学7名,化学5名,医学1名,而且多数为日本国内科学家。
世界核心专利技术几乎都是发达国家掌握,这些国家不但是高效利用资源的典范,而且人民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日本每千克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58美元,而中国仅为0.36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也就是说去年中国30万亿产值用去的能源,如果达到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中国去年应该是150万亿产值以上;如果达到日本5.58美元的水平,中国去年应该是500万亿产值以上。
显而易见,人才和科技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的命运,也就是决定着人类的命运。这已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得到了证明,而中华民族何去何从?
未来的发展,应该更坚定我们提高人才培养,提高科技竞争力的意识。
三、要有一流的人才和科技,培养者就必须有更清醒的头脑,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之间的和谐刻不容缓。
这里,我想再谈高校的扩招。中国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教育的大众化之优点这里不必说,我只表明自己的看法,说说所带来的弊端。
高校的扩招令更多的国民子弟能接收高等教育,实现大学教育的大众化。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科技越是发达,就业率的指数就越是难以保证,有数据显示,如今要提高一个就业率百分点,经济指数必须上升十个点。越来越高智能的机器不断挤占着人的工作岗位,而大学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危机令每一个大学生疲于在大学四年甚至更多的时间里考取各种能在就业时候展示的证件证书,将绝大部分年轻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外语这个事情上,而不能真正花时间进入感兴趣或能深入的高精尖研究领域。这些大学生里,包含有一定比例的本可以走得更远,走入尖端科学领域进行科研创新的人才,而他们可能在大众化教育和就业危急潮流里,随波逐流的取得了简单的工具流入社会的一角,成为一个产业蓝领。大众教育所带来的人才总量是提高不少,但研究型的、真正能够走到学术尖端的人才,却很可能就这么被埋没了!这不得不在我们设计培养目标的时候,多设立一个题目,好好的思考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之间的和谐问题,让大学教育在本科阶段就能够很好的有目的的进行分流,更好的鼓励那些能够走入高端研究领域的年轻人继续深造,让他们能在大学期间真正、从容的学好宽口径的知识,为进一步深造而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不是让他们在踏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面临就业危机的影响,惶惶不可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