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初探
- 学生时代
- 2009-08-01 14:44:01
培塑“和谐青年” 促进“和谐成长”
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初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如何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发挥作用,是摆在各级团组织面前的一项十分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各级团组织要在认真学习领会有关精神的基础上,立足本地区共青团工作实际,从青年特点出发,重点围绕“培塑和谐青年·促进和谐成长”的工作目标,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努力使共青团工作在参与和谐社会构建中有所突破。
一、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和谐青年培塑的理论思考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一直以来,我们党以先进的思想上下求索,为远大的理想矢志追求,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两年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深入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深刻阐述;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议题,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紧跟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各级共青团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系统而庞大、长期而艰巨,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奋斗。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团工作的对象服务于青年、力量来源于青年、内容体现于青年。因此,团组织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充分发挥自身团结、教育、凝聚青年的独特优势,通过塑造‘和谐青年’,促进青年‘和谐成长’,来推动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既是共青团结合实际学习贯彻十六大及历届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共青团按照党的要求紧密联系、切实服务广大青少年的现实需要。从理论上分析,“和谐青年·和谐成长”的目标任务,至少蕴含两层涵义:一方面,对于青年个体而言,他是自然人,是团的工作对象,共青团有责任对其加强教育引导,为其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处于和谐的发展状态,自觉成长为和谐社会的一个合格因子;另一方面,对于团员群体而言,他们都是组织人,是团的有机组成,受到《团章》和团的组织纪律的约束,有义务在团组织的带领下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青年既是和谐社会的直接受益者,又是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建设者,他们与团组织乃至社会和谐发展、互为一体、相辅相成,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契合关系:
1、从社会发展层面分析,和谐青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社会发展总是在不断的新老更替中进行,青年之于社会就象新鲜细胞之于人的全身,不仅在社会中占据相当的比例,而且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可塑的群体。由于青年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个体的想法、行为往往会牵动所在家庭、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潮流与动向,他们和谐了,社会就能和谐;他们不和谐,社会就难以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紧紧抓住青年这一重要群体,积极促进青年和谐成长。
2、从青年自身诉求分析,和谐成长是当代青年发展的必然选择。不管是“和谐社会”还是“和谐青年”都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和谐。当代青年渴望成长、渴求成才,希望自己个性目标和人生价值得到社会认同,和谐成长是青年发展的“第一追求”。但是,青年发展必须不断克服成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外部环境,这就需要各级团组织全面关注青年发展,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实现青年健康成长。
3、从团的组织属性分析,促进青年和谐成长是共青团的职责所在。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青年是共青团组织赖以存在的基础,脱离了青年,团的工作将失去意义,因此,各级团组织必须将服务青年需求、引领青年发展作为自身工作的基础环节来抓,努力使团的各项工作更加贴近青年、符合实际。这是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共青团的职责所在。
二、共青团团结带领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分析 [Page]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难得的黄金机遇期,同时又面临一个严峻的矛盾凸显期。团的工作对象--青年,面对的是社会转型期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各种利益矛盾、社会问题逐渐显现,青年群体社会流动加剧,不断进行着分化重组,新兴青年群体和新青年组织不断涌现,社会问题青年化和青年问题社会化愈演愈烈,青年群体呈现出新的特点,并由此派生出一些与社会和谐主流不相称的现象和趋势:
1、青年价值诉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趋势。一方面,青年的生活样式日渐个性化。在现代青年生活中,一句个性的语言、一首原创的歌曲、一个夸张的举动或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就可能使某个人“一夜成名”。现实典范和利益驱动使得一些青年的个性表现欲望更加强烈,受世俗文化影响,许多青年的行为渐渐趋向于“特立独行”。另一方面,青年的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化。关于青年价值观的调查表明,在“四个多样化”背景下,青年的价值观念正发生巨大转变,青年的权钱观更加务实,享乐主义有一定市场,45%的青年在问卷中直言“金钱”、“权力”是他们的追求。
2、青年就业水平呈现高期望低水平趋势。青年是就业和再就业的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是影响青年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据2005年5月在京举行的“青年就业与和谐社会国际论坛”公布的《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9岁以下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为9%,是中国目前社会平均失业率(6%)的1.5倍;与较高失业率相对,当代青年就业意向却依然表现出较高的心理预期,有43%的受访青年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单位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20%的青年希望创办自己的企业。同时,受高校扩招、就业竞争加剧、传统观念束缚等因素影响,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从2003年的83%下降到2005年的72.6%,不少青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危险, “啃老族”、“校漂”队伍随之出现并不断壮大,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3、青年社会参与呈现社团化志愿化趋势。青年的社会化是历史的必然,当代青年拥有了更加自由的民主政治环境,青年社会参与的途径和渠道正变得越来越宽阔和广泛。各类青年社团的数量持续增长,调查显示:77.9%的青年受访者将社团或志愿者活动作为社会参与的主要实现方式,特别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骨髓捐献志愿者等已成为时下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新热点。 84.4%的青年愿意“每个月抽出一定时间参加义工活动”,在公益活动中的分享快乐、得到满足,已成为青年参加志愿服务的直接动力。
4、青年网络问题呈现泛滥化复杂化趋势。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网络对于青少年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研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报告:2004年中国上网用户总数已突破1亿大关,上网计算机总数4560万台,分别是2001年的3.89倍和4.55倍;2004年上网用户中,35岁以下青年和24岁以下青少年分别占82%、54.1% 。网络的广泛普及在给青少年学习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使青少年成了网络问题的主要制造者和受害者,约14%青年网民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综合症”,主要涉及网游成瘾、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等方面,各种危害在不同青少年群体、个体间交错感染、综合影响,呈现出隐蔽化、复杂化特点,给有关部门开展整治工作带来难度。
5、青年生存范式呈现两极化对立化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经济状况和生存范式被默认为青年群体划分的主要依据,当代青年群体已不可否认地出现了“相对优势群体”和“相对弱势群体”。“相对优势青年群体”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技术、高收入青年群体的集合,一般分布在企业高层、政府机关、教育科研、司法医疗等系统,拥有较多可调配的社会资源,可能在团内兼有职务或拥有青联委员或青年协会成员的身份,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和较广泛的社会交往。“相对弱势青年群体”则是那些相对而言面临的困难、问题明显较多、较紧迫,拥有较少可调配的社会资源且改变自身现状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年人的集合,他们最需要组织的关心和帮助。根据《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研究》报告(2006年5月发布):弱势青少年群体与普通家庭相比,身体健康和受教育状况明显偏低(普通家庭中身体状况良好的占74%,弱势家庭孩子中这一比例为57%);家庭青少年教育经费支出水平低于普通家庭(仅8%的弱势青少年能够获得政府教育补贴);弱势青少年的社会参与状况令人担忧(有24%的弱势青少年表示未曾参与过正式的集体活动)。这种相对优势、弱势青少年群体的自然分割会直接影响社会公平,减少青少年相互间的交往、友爱与互助,导致相对优势青少年在心理上出现歧视倾向,而相对弱势青少年易产生压抑甚至“仇富”情绪。
上述趋势既表现为当代青年的群体特征,同时也是影响当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共青团组织要适应这些情况,在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共青团工作是朝气蓬勃的工作,常被赋予理想主义的色彩,一些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习惯于“凭热情”干工作,在设计载体、规划活动时喜欢赶时尚、逐热点,很少进行严密的研究论证。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组织架构已被打破,市场环境中青年自主性日益增强,过去许多行政化的动员方式正日渐失效。共青团参与和谐社会构建,既要满怀信心,将其作为共产主义征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不能光停留于理想状态,必须正视现实、贴近青年、关注社会,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地为青年成才致富奔小康这一现实需要服务;在工作职能上,要积极承担各类青年社会事务,主动争取党政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在动员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实际、实用和实效,从单纯的教育灌输、指派任务,向寓教于乐、寓管理于服务转变。 [Page]
2、正确处理团员与青年的关系。团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团员和非团员青少年,共青团员是先进青年的代表,通过一定的程序加入团的组织,遵守团的章程、享有团员权利、履行团员义务,而非团员青少年不受《团章》约束。尽管因团的工作需要,这两个群体在很多情况下是不作细分的,特别是近年来共青团参与青年事务逐渐增多,团员与青年之间的界限似乎变得有些模糊。这种模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普通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感,进而促进青年群体内部的和谐。但是,这种模糊认识也容易淡化共青团员自身的角色意识,影响到他们先进性的发挥。因此,共青团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紧紧依靠团员,积极带动青年,全面辐射社会。对于共青团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队作用,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排头兵;对于普通青年,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通过培塑更多的“和谐青年”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庞大的中坚群体;对于相对弱势的青年群体,要切实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主动提供各类帮助,代表维护其合法权益,与他们携手进步,使之成为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
3、正确处理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就共青团的性质和特点而言,许多工作内容是务虚的,由此造成各界对团的工作和活动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华而不实、深入不够的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共青团的影响力、号召力。在新时期,共青团参与和谐社会构建要更加注重“虚功实做”,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事情抓起,选准共青团工作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首先,工作作风要实,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工作毅力,坚决克服浮躁情绪,深入基层、深入青年,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其次,工作内容要实,要全力打造一批青年受益、社会公认的“团字号”品牌工程,不断扩大团工作的影响力;第三,工作措施要实,通过争取项目,建立阵地,更多地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主战场中有所作为。
4、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共青团拥有着辉煌的历史,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等工作品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至今仍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这些品牌的创立无一不是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的结果。当前,创新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各行各业所广泛认同并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无一不是在党带领各族人民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结果。共青团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在新形势下寻求新的作为,在继承传统和深化品牌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创新中拓展新天地,在创新中实现新发展。
三、共青团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初步构想
针对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共青团组织应当积极适应新形势下青年群体和青年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着眼长远、抓住根本、循序渐进地做好各项工作。要按照党委、政府和上级团委的部署要求,以构建“五项机制”、营造“两个环境”为抓手,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成长发展的内外环境,积极培塑和谐青年,努力促进青年和谐成长:
(一)构建“五项机制”,积极培塑“和谐青年”
1、以青年舆情观测为重点,着力构建青年动态分析机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舆情是思想的反映。面对青年价值诉求的个性化、多元化趋势,团组织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经很难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各阶层青年群体的真实想法和即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新构建一套基于现代科学方法与科技手段的新型青年动态分析系统,进一步提高青年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以建立完善青年舆情观测分析系统为依托,扎实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青年变化的脉搏。一是疏通青年舆情表达渠道。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工作调研、团干部基层联系点、群众信访接待等制度,全面掌握当前青年思想动态。二是建立青年问题指标体系。围绕青年满意度、青年期望值、青年评价等数据,筛选设计出一整套能够敏感反映青年基本状况与青年舆情的指标体系,据此开展青年舆情调查。三是健全青年舆情工作网络。通过开发软件、设立监测点、培养联络员队伍,着力推进青年舆情信息工作,使团组织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当前青年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舆情信息等情况,为自身工作和党政决策提供依据。
2、以青年创业扶助为重点,着力构建青年和谐就业机制。胡锦涛同志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一般而言,青年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对社会影响力大,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但同时他们又缺少工作经验、没有自我的物质财富积累,在面对生存、生活等现实问题时往往处于弱势。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社会联系广泛,组织覆盖全面,人才优势明显,理应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积极构建青年就业创业机制,引导青年通过创业促进就业,通过创新促进发展,设法让他们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中大显身手、展示才华、施展抱负。一是建立引导机制,促进青年和谐就业。通过观念引导、就业援助、技能培训、中介服务等手段,逐步构建与国家就业工作相衔接、具有共青团特点、符合青年需求的青年就业工作体系,进而促进青年确立正确的择业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实现就业。二是健全扶持机制,促成青年和谐创业。以成立青年创业服务中心等形式,实实在在地帮助青年解决在创业中遇到的政策、资金、项目、保障等问题,给想创业的以机会,给敢创业的以舞台。三是完善创新机制,促动青年和谐创造。要致力于培养各种类型的青年创新人才,通过举办“青年创新周”、“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等活动,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主动搭建创新平台、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带领青年在投身创新实践的同时创造较好的人生业绩。 [Page]
3、以青年志愿服务和谐为重点,着力构建青年社会参与机制。志愿服务及其蕴涵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既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又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道德的主体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志愿服务在参与方式上强调自觉自愿、力所能及,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性,体现以人为本,符合青年人的参与愿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各级团组织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年志愿者工作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指导支持力度,精心设计推出各种符合青年特点的志愿服务活动和项目,通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和“农村基层志愿服务”等活动,激发青年主体的社会参与愿望,共同促进社会进步。一是坚持项目化操作,针对受众实际需要和志愿者自主需求,采取小型、分散、经常、多样的形式,开展“110反扒”、“金辉助老”、“助残”等志愿项目。二是要坚持品牌化运作,以服务党政中心工作、参与重大社会活动为切入,大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志愿服务新农村” 、生态环保志愿者“千百万”行动以及大型展会、节庆志愿者等具有一定声势、规模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品牌。三是坚持机制化建设,通过完善相关立法,整合社会力量和相关资源,积极尝试“优质低偿服务支持公益无偿服务”机制建设,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和发展潜力,实现多方共赢。四是坚持自主化管理,尊重青年意愿和基层的首创精神,以“注册+招募”为主要动员形式,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实现共青团占据主导地位、协会监督指导、基层服务站具体实施的组织管理模式。
4、以预防青年网络问题为重点,着力构建青年网络文明机制。对于青少年网络问题,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视而不见。当前,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等,各级团组织要正视网络技术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广泛开展《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宣传和“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的创建活动,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积极推动“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切实预防与控制青少年网络问题。一是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依托网络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宣传活动,使青少年能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他们抵御网络危害的自我免疫力。二是加强青年网、学子网等青年主流网站建设,在青年集聚的大型综合网站增设青年主题板块,适时开展网上团建,不断扩大团缘网络阵地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用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占据当代青少年的网络空间。三是加快网络监管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对各种网络问题的防控力。尝试设立青少年网络问题防治专项基金,积极开展“绿色网站”、“社区放心网络中心”等创建活动,积极招募网络志愿者,建设一支团组织掌控的网络精英队伍,主动深入青少年经常访问的各类网站,以论坛、BBS、QQ参与者的身份,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加以引导,并从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有针对性的加以防控。
5、以帮扶弱势青少年为重点,着力构建青年和谐发展机制。针对当前青少年群体两极分化的客观情况,共青团要积极引导青少年中的相对“优势群体”与相对“弱势群体”和谐生存,共同发展。重点关注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实际需求,着力构建相应的扶助机制,及时向他们传递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一是关注贫困青少年的民生问题。以下岗失业青年、特困学生(失学儿童)、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青年为重点,深入实施“青年成功创业计划”、“大学生助学计划”、“进城小公民援助计划”,全面开展“真情助困进万家”活动,主动帮助特殊家庭、特困家庭中的弱势青年群体。二是关注边缘青少年的融合问题。切实加强罪错青少年、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结对联系工作,主动维护其合法权益,热情帮教失足、越轨青年走向新生。三是关注弱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广泛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健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培植自尊自信、豁达乐观、和谐向上的健康心态。
(二)营造“两个环境”,促进青年“和谐成长”
1、积极推进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订,努力营造青年和谐成长的法治环境。民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法制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在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均高度重视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各级团组织要乘势而上、借势而为,以恰当的方式积极代言青年利益,引导青年热情参与社会管理,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是要致力于提高青年的民主法治意识。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等,引导青年自觉遵守法纪、严格依法办事,把法律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二是要致力于推进青年事务的立法工作。在全面了解青年的基础上,积极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大力推进党委、人大、政府关于青年工作政策、法规的制订,同时,进一步发挥人大、政协中青年代表、委员的作用,创造条件促成青年事务的相关立法。三是要致力于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在充分发挥未保委、预防办等协调机构作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议、青年工作委员会等青年事务协调机制,通过青年政策宣传、资源整合,合力推动相关法规的贯彻执行。 [Page]
2、主动解决青年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努力营造青年和谐成长的社会环境。青年和谐的实现是通过每个青年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来共同完成的。各级团组织应当认真审视当前青年群体存在的各类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深入探索解决这些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主动协调好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团体和个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在青年群体中营造团结奋进、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一是在培育青年文明道德风尚上下功夫。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新风。二是在完善维权网络上下功夫。以各系统青少年维权岗创建为载体,进一步加大青少年维权工作力度,努力形成以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和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为龙头,各级青少年维权岗为重点,以“12355”青少年维权服务热线为纽带,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维权联动网络。三是在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格局上下功夫。动员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力量,以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为龙头,广泛开展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教育青少年拒绝毒品,远离犯罪,在此基础上,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净化”青少年生存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