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以实施“引擎力工程”为抓手,以“双高型”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主要成效是:
1、基础性人才队伍总量有了新扩张。近两年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关于引进工业、建筑业科技人才的若干意见》,全县上下大力引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急需人才,先后组织100多家企业到南京、武汉、西安等高校集中城市招揽人才,举办30多场次人才招聘会,已累计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人才378人,其中硕士4人。至目前我县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共47632人,其中本科8399人,研究生134人,副高级职称以上的98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3人,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人,省“333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6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共72745人,其中技师680人、高级技师33人;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共10094人。
2、高层次人才引进有了新突破。今年以来县人事、科技、经贸、农林等部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招才引智的主导作用,围绕全县重点企业、重要产业、重大项目,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开展高层次人才走访联络活动,为企业与教授、博导牵线搭桥,促成了一批科技成果的转化,签订了30多个合作项目,引进10多名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其中银大科技引进的清华大学吴立成博士已纳入“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获得省委、省政府100万元的资助,我县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申报工作取得了零的突破。此外,我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2人被纳入拔尖人才培育对象,4人被纳入优秀人才培育对象。
3、全县人才队伍素质有了新提升。县人才办发挥“创业绿港”主阵地作用,积极整合资源,强化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培育,提升人才创新创业创优水平。举办“民营企业竞争力”大讲坛等各类主题培训活动,邀请3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举办专题讲座,参训企业家达3000多人次;组织50多名优秀企业家到苏南、浙江等发达地区、知名企业参观学习,30多名重点企业负责人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参加高层次培训;依托县职教集团、光华职校等培训基地,先后向企业输送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2000多人,培训在职员工1800多人次;开展“十万职工大练兵,万名职工大比武”技能竞赛活动,使得220人晋升为高级工,30人晋升为技师;依托农业教育培训中心等培训阵地,先后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921期,培训农民94316人次,组织创业培训14期,培训1196人。
4、全县人才工作环境有了新改善。年初,我们开始实施“引擎力”工程,把引进人才纳入对镇、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人才工作在全县上下引起高度重视;对引进到工业、建筑业企业工作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启动最低工资保障,三年来已累计发放学历、住房等补贴282.4万元,并为引进人才办理了“三金”,人才政策得到积极落实;县成立“企业家协会”、“高级人才服务中心”、“**县专家协会”等各种人才组织,定期举办各类联谊、交流、培训活动,并充分发挥“两台一讯”等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事迹,弘扬人才的创业创新精神,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日益浓厚。
回顾近几年的人才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要清醒看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才总量偏少、层次偏低、布局不合理。全县受过中等以上教育和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在总人口中的占有量约为5.1%,在全市位次排名较后。学历、职称层次偏低,本科占全县技术人员的18.2%,研究生不到0.3%;高级职称占4.8%;人才大都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宝胜集团、森萨塔等企业。二是人才流失现象较重。机关事业、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才外流的问题,近三年来卫生系统流失326人,教育系统流失309人。三是人才引进难,闲置、浪费现象较普遍。每年签订意向协议的1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最终引进的不到300人,其中部分人才不能发挥作用。
2009年,我们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积极开展人才工作,努力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一、注重构建人才高地,确保人才“引得进”
人才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我们将努力构建**的人才高地,多形式加大人才引进,使**成为人才干事创业的乐园。
一是以良好的环境引才。进一步强化“人才强县”意识,加大人才工作的宣传和考核力度,引导各级干部在招商引资的同时,高度重视招才引智;建议每年由县领导带队,组织科技、人事等部门到省外或海外自主招才或参加省市组织的招才活动;县委、县政府对招才引智工作实行目标管理,把招才引智纳入对镇、部门年度百分考核和条线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引进1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加10分;大力宣传创业创新人才的先进事迹,弘扬人才创业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创新、善待挫折、宽容失败的舆论导向,创设爱才、重才、惜才、护才的宽松环境,让**成为各类人才的理想家园和创业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