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健全社会地机制(下)
- 学生时代
- 2009-06-02 18:44:41
宪政,保障人权。
我认为,从日程看,中国必须在十年内完成社会全面重建、全面转型的基础部分,以上问题中大部应得以解决,其余也应已走上轨道。一切问题的核心说白了是必须主动、稳步、及时平衡地推动民主进程和法治建设,在逐步解决各类积淀问题、逐步使社会步入合理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的同时,并避免出现如南斯拉夫一类让极端势力得呈的失控局面。
我的设想的出发点是这样的:政府控制着95%以上的力量资源,如果不改良,无疑将是灾难性的局面。我在《政党转型与社会转型》中说:执政党如不能实现自我转型,则改良和改革将缺乏足够的空间;改良和改革如缺乏足够的空间,则革命必然不可避免。而革命往往多以非理性精神为主导,以较惨烈的方式进行,伴有大量报复性、破坏性的行为。届时,无论原执政党集团,还是整个社会,都将付出较大的代价。再说,以中国今天脆弱的自然基础和国际环境,中华民族还能再承受得起革命么?我还相信,如果领导人具有正确的见识、足够的责任感、勇气、智慧、魄力、强大的文明精神和道德品质的话,中国是有可能以最小代价实现转型,走出重重困境的。当然,我认为,除素质基础外,优秀的国家领导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民意基础、权力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有力的执政。具体在于把握好八项要点:1、撑握各层面各环节实质问题,全局在手,了然于胸;2、了解民意,并具备民意基础;3、为社会明确健康的主导精神;4、明确合理的目标图景,提出对全民具有号召力的超越性目标;5、组织支撑力量,建立支撑体系;6、制定出可行的发展方略与改革方略;7、预作好各项具体问题的对策准备;8、注意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应变和危机的防范化解工作;9、因应局势变化而不失文明的内在根本精神。
>
我乐观的认为,如果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改革决心、改革诚意和改革能力,能主动以最小代价领导人民实现文明转型,能用十年左右时间次第完成坚定的渐进改革,建立现代体制框架,健全社会基本机制,则脆弱的中国可以避免革命无序的恶梦,则中国还有希望有余地有机会解决我们由于自然基础和国际基础决定的、也非常紧迫的客观性困境。谁能给我肯定的答复呢?
现实障碍:利益结构、观念滞后和搭便车心态
历史上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大家都能大体认识清楚,实行起来并不很复杂,行之则普遍受益,违之则相互皆损的理想构划,但想实现却阻力极大,往往难以如愿。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人性自身三大弱点决定了理想制度的不易建立:
一、 人是现实的,每一都在一定的利益格局中,每人都要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出发与社会进行博奕。在缺乏现代相对合理的博奕机制的传统社会(今日中国亦然),人们的种种努力很难转化成建设性和互益性的行为,因而容易进行投机。
二、 人是传统的,每人都在传统的文化土壤里生长。而经济学大师凯恩斯认为,阻碍人们进行协商、合作(合作的最大结果就是形成合理的公共制度)的力量是利益,而比利益更大的阻碍力量是人们头脑里陈旧的观念和僵化的思维模式。而人往往一过三十岁后,观念和思维就已定型,很难改变。因此,新人才有新观念,社会进步往往和代际更替相伴随。(大意)
三、 建立公共制度最大的敌人和障碍,其实还不是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也不单纯缘于人们观念的阻力,而是公众缺乏责任感的"搭便车"式投机心态--让那些愿闯愿试愿牺牲的少数去干吧,反正合理制度建成了,肯定有我一份;建不成,我也不必冒风险付出代价。在中国这个具有明哲保身传统的土壤上,这种心态尤为普遍而强烈,破坏力极大。
进一步说,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不正当既得利益集团,而现在中国控制社会的中坚力量又是"被毛泽东耽搁和被文革造就的那两代人",他们的力量加上人们知识的欠缺、观念的落后和普遍的投机心态,足以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从另一方面说,改革是需要支撑力量的。但中国的支撑力量在哪里呢?官员吗?企业家吗?知识分子吗?工人农民吗?
无疑,每一个阶层里都有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支持改革的力量,但相比起顽固的阻碍集团,他们几乎称不上力量。在当前的体制下,也很难顺利形成力量。
改革:突破的必然和可能
现实格局虽令人难以乐观,但改革的突却是必然的。
其实,现实格局还有另一面:1、入世与国际接轨及国际竞争的压力;2、日益累积而趋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压力;3、人们对现代社会组成、运行的基本知识和观念已在一定程度上扎跟。这些因素虽还不能形成正面的、组织化的力量,却也呈现出日益强大、势不可挡的势头。
从现实看,目前的态势虽不明朗,但某些可能还是显见的:
一、 中国大陆不大可能形成类似台湾党外力量发展壮大至足以制衡执政党的地步;
二、 但是,地方政府由于处于现实第一线,有很强的制度创新动力,这股力量是不可能被完全压制的;
三、 党内青年一代的开明派和务实派,出于各方面的压力和动力,改革动力和改革能力都将逐渐加强。
这种态势决定了下一阶段中国改革产生实质性突破的可能前景。
近代史学大师唐德刚先生说,中国发展的特点是"石不转而江自流"。大势如斯,一切俱将因缘变化,保守未必永远保守,弱小更是不会永远弱小。目前时格势禁,各色人等,率多不敢以真面目示人,然而不出数年后,谁能逆料其不会应风而转?
结语:中国亟需健康力量的极积努力
一个不能正视沉重、不能创造性的超越困境的民族,是注定要被淘汰和边缘化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将在此受到考验。
正视沉重,超越困境,需要强大的精神、意志和智慧。某种意义上的智慧,中华民族是不缺的,甚至是很优秀的、过剩的,但各种素养合成的综合品质,现代的中国人是否具备呢?
全球在看着我们,历史在看着我们。祖先有灵,祖先也在看着我们。
我觉得,目前的回答只有一种可能:每个人都问问自己,是否愿意从力所能及的做起,进行务实、灵活、富有远见和创造性的努力!
为使中华民族真正走出传统的落后状态而步入合理的现代化轨道,实现文明、富强、繁荣、尊严的宏愿,当前亟需中国的健康力量进行积极的努力。离开了健康的力量的自觉奋斗,美好的希望不会自动实现。中华民族先天基础薄弱,这决定了我们只能更多地依赖后天的努力。<
我认为,从日程看,中国必须在十年内完成社会全面重建、全面转型的基础部分,以上问题中大部应得以解决,其余也应已走上轨道。一切问题的核心说白了是必须主动、稳步、及时平衡地推动民主进程和法治建设,在逐步解决各类积淀问题、逐步使社会步入合理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的同时,并避免出现如南斯拉夫一类让极端势力得呈的失控局面。
我的设想的出发点是这样的:政府控制着95%以上的力量资源,如果不改良,无疑将是灾难性的局面。我在《政党转型与社会转型》中说:执政党如不能实现自我转型,则改良和改革将缺乏足够的空间;改良和改革如缺乏足够的空间,则革命必然不可避免。而革命往往多以非理性精神为主导,以较惨烈的方式进行,伴有大量报复性、破坏性的行为。届时,无论原执政党集团,还是整个社会,都将付出较大的代价。再说,以中国今天脆弱的自然基础和国际环境,中华民族还能再承受得起革命么?我还相信,如果领导人具有正确的见识、足够的责任感、勇气、智慧、魄力、强大的文明精神和道德品质的话,中国是有可能以最小代价实现转型,走出重重困境的。当然,我认为,除素质基础外,优秀的国家领导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民意基础、权力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有力的执政。具体在于把握好八项要点:1、撑握各层面各环节实质问题,全局在手,了然于胸;2、了解民意,并具备民意基础;3、为社会明确健康的主导精神;4、明确合理的目标图景,提出对全民具有号召力的超越性目标;5、组织支撑力量,建立支撑体系;6、制定出可行的发展方略与改革方略;7、预作好各项具体问题的对策准备;8、注意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应变和危机的防范化解工作;9、因应局势变化而不失文明的内在根本精神。
>
我乐观的认为,如果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改革决心、改革诚意和改革能力,能主动以最小代价领导人民实现文明转型,能用十年左右时间次第完成坚定的渐进改革,建立现代体制框架,健全社会基本机制,则脆弱的中国可以避免革命无序的恶梦,则中国还有希望有余地有机会解决我们由于自然基础和国际基础决定的、也非常紧迫的客观性困境。谁能给我肯定的答复呢?
现实障碍:利益结构、观念滞后和搭便车心态
历史上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大家都能大体认识清楚,实行起来并不很复杂,行之则普遍受益,违之则相互皆损的理想构划,但想实现却阻力极大,往往难以如愿。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人性自身三大弱点决定了理想制度的不易建立:
一、 人是现实的,每一都在一定的利益格局中,每人都要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出发与社会进行博奕。在缺乏现代相对合理的博奕机制的传统社会(今日中国亦然),人们的种种努力很难转化成建设性和互益性的行为,因而容易进行投机。
二、 人是传统的,每人都在传统的文化土壤里生长。而经济学大师凯恩斯认为,阻碍人们进行协商、合作(合作的最大结果就是形成合理的公共制度)的力量是利益,而比利益更大的阻碍力量是人们头脑里陈旧的观念和僵化的思维模式。而人往往一过三十岁后,观念和思维就已定型,很难改变。因此,新人才有新观念,社会进步往往和代际更替相伴随。(大意)
三、 建立公共制度最大的敌人和障碍,其实还不是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也不单纯缘于人们观念的阻力,而是公众缺乏责任感的"搭便车"式投机心态--让那些愿闯愿试愿牺牲的少数去干吧,反正合理制度建成了,肯定有我一份;建不成,我也不必冒风险付出代价。在中国这个具有明哲保身传统的土壤上,这种心态尤为普遍而强烈,破坏力极大。
进一步说,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不正当既得利益集团,而现在中国控制社会的中坚力量又是"被毛泽东耽搁和被文革造就的那两代人",他们的力量加上人们知识的欠缺、观念的落后和普遍的投机心态,足以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从另一方面说,改革是需要支撑力量的。但中国的支撑力量在哪里呢?官员吗?企业家吗?知识分子吗?工人农民吗?
无疑,每一个阶层里都有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支持改革的力量,但相比起顽固的阻碍集团,他们几乎称不上力量。在当前的体制下,也很难顺利形成力量。
改革:突破的必然和可能
现实格局虽令人难以乐观,但改革的突却是必然的。
其实,现实格局还有另一面:1、入世与国际接轨及国际竞争的压力;2、日益累积而趋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压力;3、人们对现代社会组成、运行的基本知识和观念已在一定程度上扎跟。这些因素虽还不能形成正面的、组织化的力量,却也呈现出日益强大、势不可挡的势头。
从现实看,目前的态势虽不明朗,但某些可能还是显见的:
一、 中国大陆不大可能形成类似台湾党外力量发展壮大至足以制衡执政党的地步;
二、 但是,地方政府由于处于现实第一线,有很强的制度创新动力,这股力量是不可能被完全压制的;
三、 党内青年一代的开明派和务实派,出于各方面的压力和动力,改革动力和改革能力都将逐渐加强。
这种态势决定了下一阶段中国改革产生实质性突破的可能前景。
近代史学大师唐德刚先生说,中国发展的特点是"石不转而江自流"。大势如斯,一切俱将因缘变化,保守未必永远保守,弱小更是不会永远弱小。目前时格势禁,各色人等,率多不敢以真面目示人,然而不出数年后,谁能逆料其不会应风而转?
结语:中国亟需健康力量的极积努力
一个不能正视沉重、不能创造性的超越困境的民族,是注定要被淘汰和边缘化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将在此受到考验。
正视沉重,超越困境,需要强大的精神、意志和智慧。某种意义上的智慧,中华民族是不缺的,甚至是很优秀的、过剩的,但各种素养合成的综合品质,现代的中国人是否具备呢?
全球在看着我们,历史在看着我们。祖先有灵,祖先也在看着我们。
我觉得,目前的回答只有一种可能:每个人都问问自己,是否愿意从力所能及的做起,进行务实、灵活、富有远见和创造性的努力!
为使中华民族真正走出传统的落后状态而步入合理的现代化轨道,实现文明、富强、繁荣、尊严的宏愿,当前亟需中国的健康力量进行积极的努力。离开了健康的力量的自觉奋斗,美好的希望不会自动实现。中华民族先天基础薄弱,这决定了我们只能更多地依赖后天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