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运动中影响运动员的动机系统因素分析
- 论文之家
- 2009-05-31 18:46:30
运动员参加体育活动是属于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确定当天或一个阶段内所要完成的任务,不要制定过高的期望目标,使运动员感觉很迷茫;也不要制定过低的期望目标,使运动员很容易就成功,从而失去了积极主动性。
3.2 创设良好的运动情境
良好的情境具有诱发运动员体育动机的功能。客观环境是影响动机形成的重要条件,它包括个人和群体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家庭和工作环境。有什么样的客观环境,人们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动机。为此教练员应创设多种有利于激起运动员的体育动机的情境,包括创设激起认知内驱力的情境、创设激起归属内驱力的情境、创设激起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情境。
3.3 合理的利用反馈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这样能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能力、技能水平等情况,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更努力训练的动机;看到自己的不足,改正并更好的投入当中来。
3.4 加强心理训练
教练员应学会综合运用心理训练方法如通过表象训练帮助运动员掌握运动技术,运用放松训练帮助运动员克服紧张情绪等,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迎接每一次挑战,参加好每一场比赛。
3.5 正确认识自己
教练员在赛前搜集一些竞赛对手的资料,采取口述或观看投影的方式,让参赛运动员正确了解自己和对手的竞赛实力,给自己一个适当的定位,以免在比赛进行中遇到比较强的对手时出现慌乱和急躁情绪。同时能帮助运动员正确分析当时的情况,让队员分清不同情况下该如何发挥技能,消除慌乱和急躁心理,从而赢得比赛的胜利。
3.6 加强归因教育
必须重视归因教育。归因教育重点有二:一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做全面归因;二是要引导运动员多从内在可控因素—努力方面归因,这是因为努力因素是自己能够认知和控制的,即使失败也不会降低期望水平或怨天尤人,从而有益于维持动机的强度。因此首先应指导运动员归因于“努力”,使他们明白无论成败都是努力与否造成的,只有坚持努力,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3.7 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运动员的体育价值观决定其体育参与动机行为的心理基础。因而,我们必须在体育动机指导中强调体育价值观的教育,使运动员了解体育竞技活动的价值在于增强体质,报效祖国,了解体育的社会意义。
3.8 恰当运用外部奖励
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手段,能刺激运动员产生求胜的欲望,激起争取比赛胜利的信心,使他们从中获得乐趣。
4 建议
内部动机是促使运动员进行体育竞技活动的关键因素,运动员除了应该调节好自身的心理状态外,作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同样应该认识到内部动机的重要性,要加强运动员的体育动机系统训练,恰当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综合分析,这样有利于排除比赛当中的各种干扰因素,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使运动员能正确认识比赛和端正比赛态度,形成最佳心理状态,最终提高运动竞赛成绩。论文之家 www.papershome.com
5 结论
对竞技运动中的动机系统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个人人为只有在不断的汲取前人的经验过程中,归纳提炼出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并加以创新整理,就会加深对它的印象,从整体上把握运动员的动机规律,以下是我总结出的动机与运动员的体育行为的关系:
意识 感情
↗ ↘ ↗ ↘
需要→意向→愿望→欲望→运动参与动机→诱因→运动成就动机→诱因→体育行为
↘ ↗ ↘ ↗
利益 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梅生.对影响我国华北地区高水平运动员运动参与动机和运动成就动机因素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623-624
[6]杨文斌,段爱明. 浅谈竞赛心理对竞赛成绩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6,27(4):59-60
[7]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72-87
[8]季浏,朱学雷.体育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9]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28-96
[10]徐斌.大学生体育动机类型浅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102-103
[11]刘一民.运动员社会行为研究概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3):19-22
[12]李慧娟.运动员动机气氛感与运动自信心来源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5):123-125
[13]孙建鹏,朱杰民. 对竞技体育中”以赛带练”的质疑[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6,21:103-105
[14]张国峰.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参与动机的分析[J].科教文汇,2006
[15]王进,高乃春,赵臣.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研究走势:一个理论的探寻[J].体育科学,2008,28(4):3-9
[16]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36
[2]徐瑞霖. 浅析大学生体育动机的激发[J].科技信息,2008(29):220
[3]刘 芬, 符明秋, 于志涛. 体育运动中内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9(1):1-3
[4]金 帆, 崔 野, 于 晶. 我国部分优秀赛艇运动员动机水平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31-32
[5]吴 楠.对我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运动动机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