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免费论文 >正文

为善何以“可而不能”:荀子论说中地意志自由问题(0)-中国哲学

现,后者才是彻底的性恶论者,至于前者,当他肯定人虽性恶却可以基于缺乏而产生的动力去追求善时,实际上已经非常接近于一个性善论者了。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检查荀子的短缺理论是否成立。对于荀子所说的贫愿富、贱愿贵,我们可以承认,它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就此而言,荀子的短缺理论有其现实基础。甚至当荀子从这些经验事实中概括出两条原则:“荀无之中者,必求于外”,“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我们也还可以接受。然而,当他将这些原则不经论证就直接应用于“人之欲为善者为其性恶”这一事例时,我们就不能不有所保留了。因为,这明显与日常经验不符,荀子自己也承认,“人情甚不美”,所谓“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实际上,荀子也明白,人之为善以及致圣,单靠个人自觉是不行的,必须有外在的动力,这主要是教育与社会环境的作用,他说: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杨惊注:靡谓相顺从也。或曰:靡,磨切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
  荀子强调贤师良友在人行善中的意义,指出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影响。人与善人相处,则不知不觉就进入仁义之地;人与坏人相处,则不知不觉也被带坏。这里所说的其实也是日常经验。因此,尽管荀子注意到环境在道德转化中的作用,但他却并没有将之考虑到道德转化机制中去。他的短缺理论给人以强烈的暗示:善的缺乏将自动导致对善的追寻。而这,无论从理论还是经验层面来看,都是不能成立的。归根结底,自由意志只是人道德转化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道德转化能否成功依赖于道德行为主体与其社会文化环境的复杂互动。其中甚至不乏道德运气(moral luck)的因素。站在现代的立场,我们对荀子的理论可以提出这样的批评与讨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