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天道何以人伦(0)-中国哲学
- 学生时代
- 2009-05-23 16:10:15
,二卷三号,1916年11月1日。)如果继续着陈独秀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推论,“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等诸德”可以不用孔教也可以获得。但我们还要继续问,这些美德是不是不要任何宗教或者信仰也能被遵守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后面讨论。
到此为止,我们从《新青年》对孔教的批判中,至少能分析出孔教中的三种成分:天人关系、伦理关系和道德情操。前两种关系是可以分析和批判的知识性内容,而后一种因素则是个人的情感意志问题。《新青年》没有讨论天人关系,全盘否定了孔教的社会伦理,对孔教的道德准则以及由此激发起的道德感却又深表赞同。率先反孔的易白沙就撰文为儒学正名:“既知国家危亡,由于国人之丧我,则扶危救亡,非使人人矜重其我,实无他道可寻”,他继续写道:“儒墨者,以无我为我业。请颂其言,以终斯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注:易白沙:《我》,《青年杂志》,一卷五号,1916年1月15日。)
因此,随着反孔教斗争的深入,《新青年》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难题:怎样才既能消除孔教带来的社会灾难,又能光大它带来的“世所同遵”的道德呢?
4、《新青年》的倡议:“宗教替代说”
《新青年》对一般宗教的讨论可以看作是批判孔教的继续。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普遍认为,宗教信仰的基础是鬼神的存在,没有鬼神就没有宗教。易白沙就认为,由于不相信鬼神存在,所以“中国宗教不能成立”。(注:易白沙:《诸子无鬼论》,《新青年》,五卷一号,1918年7月15日。)陈独秀宣称,“天地间鬼神的存在,倘不能证明,一切宗教,都是骗人的偶像。”(注: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新青年》,五卷二号,1918年8月15日。)
《新青年》也看到宗教还有另一面。陈独秀认识到宗教的作用不是知识上的进步,而是精神上的安慰:“宗教之根本作用,重在出世,使人生扰攘之精神有所寄托耳”。?B12?(注:陈独秀:“答俞颂华”,“通信”,《新青年》,三卷三号,1917年5月1日。)易白沙既然能看到儒学的振奋道德的作用,也就能看到宗教劝善禁恶的功能:“用以劝善禁恶,趋吉避祸,维系社会道德不坠者,鬼神之功也”。(注:易白沙:《述墨》,《青年杂志》,一卷二号,1915年10日15日。)
既然宗教既有知识上的“骗人”一面,又有情感和道德上的“安慰”和“劝善禁恶”的一面,那么应该怎样处理宗教呢?《新青年》思考的结果就是几种“宗教替代说”。
陈独秀本着“科学”的精神,他认为人类以后的信仰当以科学为依据,“一切宗教,皆在废弃之列”,因而提出“以科学代宗教,开拓吾人之真实的信仰。”(注: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新青年》二卷五号,1917年1月1日。)
恽代英就从道德的角度提出以教育代宗教。他认为推动道德的动力有三个:“一曰信;二曰爱;三曰智”,三者都能引人趋善。无宗教也可有信仰,如信仰法律制裁、社会制裁、良心制裁等。既然正确的信仰能达到宗教功用,又可以避免宗教的危害,那么最好的情形就是用知识来维持正确的信仰。这就需要教育来增进真正的知识,热爱知识,所以他倡议以教育代宗教,有了知识之后,“自能见善无不为,而所为无不善”。(注:恽代英:《论信仰》,《新青年》,三卷五号,1917年7月1日。) 蔡元培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他认为宗教起源于初民的智识浅陋,误以为有神;宗教既已成立,它的功能是:解释人类知识上的困惑;抚慰人类情感上良心上的痛苦,给予将来希望;意志上以戒慎恐惧来彰善去恶。(注:《蔡子民先生在信教自由会之演说》,《新青年》,三卷五号,1917年7月1日。)他认为:在文化发达科学进步的时代,宗教的知识基础不再存在,此为知识脱离宗教;今世心理学社会学表明伦理也不由宗教演绎而来,此为意志脱离宗教;“宗教所最有密切关系者,惟有情感作用,即所谓美感”。然而,“美育附丽与宗教者,常受宗教之累”?B11?(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新青年》,三卷六号,1917年8月1日。),同时,“不信宗教之国民可以有道德心,全恃美术之作用”(注:蔡元培:致《新青年》记者书,“通信”,《新青年》,三卷一号,1917年3月1日。),因此,蔡元培提出“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B11?蔡元培的主张影响很大,陈独秀也表示赞同:“至于宗教有益部分,窃谓美术、哲学可以代之。”??B12?
这种对一般宗教的态度,可以看作是新文化运动对孔教态度的推广。从易白沙为儒学正名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对孔教也和对所有宗教一样,有爱有恨。如果不是孔教会的行动那么不得人心,也许他们也会提出某种孔教替代说。事实上,胡适就发挥了儒家经典《左传》中的三不朽说,提出“社会的不朽”这一新宗教。他认为单个的个人是“小我”,世界全体是“大我”,他说:“我的宗教的教旨是: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责任。我须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遗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注:胡适:《不朽——我的宗教》,《新青年》,六卷二号,1919年2月15日。)我们可以说这是以新的宗教替代旧的宗教,也完全可以说这是以新的儒教替代旧的孔教。
5、由反孔教走向宗教替
到此为止,我们从《新青年》对孔教的批判中,至少能分析出孔教中的三种成分:天人关系、伦理关系和道德情操。前两种关系是可以分析和批判的知识性内容,而后一种因素则是个人的情感意志问题。《新青年》没有讨论天人关系,全盘否定了孔教的社会伦理,对孔教的道德准则以及由此激发起的道德感却又深表赞同。率先反孔的易白沙就撰文为儒学正名:“既知国家危亡,由于国人之丧我,则扶危救亡,非使人人矜重其我,实无他道可寻”,他继续写道:“儒墨者,以无我为我业。请颂其言,以终斯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注:易白沙:《我》,《青年杂志》,一卷五号,1916年1月15日。)
因此,随着反孔教斗争的深入,《新青年》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难题:怎样才既能消除孔教带来的社会灾难,又能光大它带来的“世所同遵”的道德呢?
4、《新青年》的倡议:“宗教替代说”
《新青年》对一般宗教的讨论可以看作是批判孔教的继续。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普遍认为,宗教信仰的基础是鬼神的存在,没有鬼神就没有宗教。易白沙就认为,由于不相信鬼神存在,所以“中国宗教不能成立”。(注:易白沙:《诸子无鬼论》,《新青年》,五卷一号,1918年7月15日。)陈独秀宣称,“天地间鬼神的存在,倘不能证明,一切宗教,都是骗人的偶像。”(注: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新青年》,五卷二号,1918年8月15日。)
《新青年》也看到宗教还有另一面。陈独秀认识到宗教的作用不是知识上的进步,而是精神上的安慰:“宗教之根本作用,重在出世,使人生扰攘之精神有所寄托耳”。?B12?(注:陈独秀:“答俞颂华”,“通信”,《新青年》,三卷三号,1917年5月1日。)易白沙既然能看到儒学的振奋道德的作用,也就能看到宗教劝善禁恶的功能:“用以劝善禁恶,趋吉避祸,维系社会道德不坠者,鬼神之功也”。(注:易白沙:《述墨》,《青年杂志》,一卷二号,1915年10日15日。)
既然宗教既有知识上的“骗人”一面,又有情感和道德上的“安慰”和“劝善禁恶”的一面,那么应该怎样处理宗教呢?《新青年》思考的结果就是几种“宗教替代说”。
陈独秀本着“科学”的精神,他认为人类以后的信仰当以科学为依据,“一切宗教,皆在废弃之列”,因而提出“以科学代宗教,开拓吾人之真实的信仰。”(注: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新青年》二卷五号,1917年1月1日。)
恽代英就从道德的角度提出以教育代宗教。他认为推动道德的动力有三个:“一曰信;二曰爱;三曰智”,三者都能引人趋善。无宗教也可有信仰,如信仰法律制裁、社会制裁、良心制裁等。既然正确的信仰能达到宗教功用,又可以避免宗教的危害,那么最好的情形就是用知识来维持正确的信仰。这就需要教育来增进真正的知识,热爱知识,所以他倡议以教育代宗教,有了知识之后,“自能见善无不为,而所为无不善”。(注:恽代英:《论信仰》,《新青年》,三卷五号,1917年7月1日。) 蔡元培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他认为宗教起源于初民的智识浅陋,误以为有神;宗教既已成立,它的功能是:解释人类知识上的困惑;抚慰人类情感上良心上的痛苦,给予将来希望;意志上以戒慎恐惧来彰善去恶。(注:《蔡子民先生在信教自由会之演说》,《新青年》,三卷五号,1917年7月1日。)他认为:在文化发达科学进步的时代,宗教的知识基础不再存在,此为知识脱离宗教;今世心理学社会学表明伦理也不由宗教演绎而来,此为意志脱离宗教;“宗教所最有密切关系者,惟有情感作用,即所谓美感”。然而,“美育附丽与宗教者,常受宗教之累”?B11?(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新青年》,三卷六号,1917年8月1日。),同时,“不信宗教之国民可以有道德心,全恃美术之作用”(注:蔡元培:致《新青年》记者书,“通信”,《新青年》,三卷一号,1917年3月1日。),因此,蔡元培提出“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B11?蔡元培的主张影响很大,陈独秀也表示赞同:“至于宗教有益部分,窃谓美术、哲学可以代之。”??B12?
这种对一般宗教的态度,可以看作是新文化运动对孔教态度的推广。从易白沙为儒学正名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对孔教也和对所有宗教一样,有爱有恨。如果不是孔教会的行动那么不得人心,也许他们也会提出某种孔教替代说。事实上,胡适就发挥了儒家经典《左传》中的三不朽说,提出“社会的不朽”这一新宗教。他认为单个的个人是“小我”,世界全体是“大我”,他说:“我的宗教的教旨是: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责任。我须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遗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注:胡适:《不朽——我的宗教》,《新青年》,六卷二号,1919年2月15日。)我们可以说这是以新的宗教替代旧的宗教,也完全可以说这是以新的儒教替代旧的孔教。
5、由反孔教走向宗教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