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韩康伯“一阴一阳之谓道”注地理解(0)-中国哲学
- 学生时代
- 2009-05-23 16:10:10
法给道下了一个定义(注:邢昺《论语正义》引王弼《论语释疑》之言云:“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这个定义包含了四层意思。第一,这里指出道是无的称谓。这里韩康伯指出了道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玄学派贵“无”的特征。第二,他指出道的本体作用,没有它不能开通的事物,即“无不通”;没有不以它为依据而开通的事物。他强调的是“道”的本体作用,作为本体的“无”是万事万物存在的依据,当然阴阳也不例外。第三,他指出“道”是寂然幽静而无体的,所以,它是没有形象的,即“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第四,作为无形无象的道必须通过阴阳才能呈显道始生天地万物的功用,即“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穷变以尽神”以下讲的仍然是这个问题,前面已述,此处略。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其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道是“无”,阴阳是“有”,所以,阴阳不是道。另一方面——道不能脱离阴阳而存在,讲“一阴一阳”就是为了把握道,道的功用的呈显是借助于阴阳的。只有分析出这两个方面的意思,才能真正理解韩康伯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注解的含义,从而更有利于把握韩康伯的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1][唐]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朱伯崑.易学哲学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3][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参考文献:
[1][唐]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朱伯崑.易学哲学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3][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