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免费论文 >正文

论江泽民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转变”。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他进一步指出:“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题。农村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受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这样做,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中国农业逐步走上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江泽民鼓励农民根据生产的需要,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以解决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1996年2月,他致信全国供销合作社会议,指出:“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农民的强力要求。希望供销合作社自觉履行这一历史重任,坚持为农业服务的宗旨,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真正成为农村综合性的服务中心,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再一次强调:“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要引导龙头企业同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让农民得到实惠,实现共同发展。”
  
  四、城镇化发展战略
  
  李高东等:论江泽民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江泽民有着高屋建瓴的论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城镇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江泽民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要同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小城镇结合起来。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他高度赞扬乡镇企业,认为“我们的乡镇企业在世界上是个独创,是我国农民的一个新的伟大创造。这是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出路,对于保持农村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他视其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小康的必由之路。”他阐述到,“国外经验和我国发达地区的实践都证明,根本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农业富裕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个战略重点。”“只有把乡镇企业搞起来,才能安排农村富裕劳动力,解决农村的劳动力富裕问题;才能以工补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也才更好地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农村的基层党政组织,拓宽农村共同富裕的道路。”
  积极发展小城镇,提高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江泽民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的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十六大政治报告中,他再次指出:“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对如何做好小城镇的发展工作,江泽民的具体要求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注重实效。”他还特别强调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市场机制、民间投资、政府引导的作用,把发展小城镇同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科技型农业结合起来。
  江泽民农业现代化战略发展思想紧扣中国国情,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深刻的内涵,是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新时期的新发展,为当代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