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免费论文 >正文

村民自治过程中村委会面临的矛盾冲突与对策分析

  (三)村委会与村民矛盾冲突的原因分析
  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可能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村委会不能为老百姓办实事,损害了村民的意愿。
  首先,无论是村民、村委会成员、乡镇政府领导,他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会尽可能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村民通过选举产生自身利益的代言人以期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样村委会成员也有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政治前途等方面要求。当前村民与民选村官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两权分离、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的条件下,具有风险规避性的村官很可能采取非合作性博弈行为,如败德行为、短期牟利行为、共谋行为,来危害委托人的合法权利。
  其次,在“乡政村治”格局下,村委会对于作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本无行政隶属关系,而只是工作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但是由于乡村关系尚未理顺,村委会实际上承担着双重角色:它不仅要作为民选的合法组织对本地区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民意的代表;还要接受政府的指导,承担一系列“准政府”的工作,如收取各种税费等。这使得村委会背离了村民的意志,成为乡镇政府在乡村的“一条腿”。
  
  三、解决村民自治过程中村委会面临的矛盾冲突的对策
  
  (一)加强制度化建设,规范各方行为
  首先,对于这些相关权限,我们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健全来加以确立和规范,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党支部与村委会的职责权限。当前造成村委会与党支部、村委会与乡镇政府之间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在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律制度关于此项规定都十分笼统,两者之间缺乏具体明确的划分。为此要进一步细化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制度,特别是对于有关财务、人事任免等权力都应该做出明确的划分,使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在制度规范基础上有机地衔接起来。应进一步明确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应是一种宏观层次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对具体事务的包办和代替。党支部的领导不能妨碍村委会职能作用的发挥。
  其次,建立和完善利益惩戒机制。村民自治中村委会通过集体决策、执行和监督能有效的降低制度“真空”所带来的高额交易费用问题,但是建立在“委托-代理”关系上的村委会在其成员求“利”欲望及信息不对称的客观条件下很可能损害村民的利益。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渴求通过政治教育来减少个体犯错的可能性,而应该将对村干部的腐败行为纳入到法制轨道上来。这将有助于提高其腐败的惩罚成本,有效防止代理人的违法行为。另外,要加快村务公开制度的建设。村民自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由于代理人拥有“私人信息”,易采用欺骗手段危害委托人(村民)利益,为此从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时间等方面着手,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可以减少村委会成员对村民利益的损害。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切实转变地方政府职能。首先要明确地方政府职责范围。对于政府不能管、管不好的领域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地方政府不应该越俎代庖,要进一步明确地方与中央、地方与市场的权限范围。其次要在“事权”明晰的前提下应给乡镇政府配置相应的“财权”,要通过建立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保障乡镇政府合理的支出。最后,地方政府作为现行利益格局下的既得利益者,它很难对自身进行变革,为此中央政府不仅应加强对乡镇政府的管理和约束,规范其行政行为,更要通过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对乡镇政府的牵制作用。
  改革乡镇政府政绩考核机制。各级政府应树立“责任”意识、“指导”意识、“服务”意识,变主动领导转变为主动服务,时刻关注农民的需要,推动村民自治发展。在政府政绩考核方面,过去我们常常以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和上级政府满意为关键指标。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全面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进行政绩考核时也应做到从乡镇实际出发,将群众的满意纳入到对地方政府领导的评价体制中去。只有这样才易于赢得村委会和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推动村民自治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构建良好的大环境,推动村民自治有序发展
  加快农村经济环境建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各种社会群体的出现和集团利益的分化,也有助于村民自身民主意识的增进。当前村民自治中公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意识还有待强化。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快培育农村市场体系,使农民成长为成熟的市场主体,对于发挥村民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推动农村法制环境建设。村民自治应是依法管理过程。针对部分地区乡镇政府干预村委会正常运作的现实,中央政府作为制度的设计者和推行者,应采取多种方式强化人民的权利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法律至上”观念。这不仅有助于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与利益要求,而且有助于以法律制约权力的运作,防止权力的滥用。
  加快农村文化环境建设。当前贿选等一系列问题在村民自治中时常发生,这虽有很多深层次原因,如体制、社会风气等,但是村民理性精神的缺失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教育,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使农民在村民自治中真正成为能维护自身利益的“理性行动者”。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华夏出版社,1999.
  2、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M].南方出版社,2006.
  3、陈潭,刘祖华.精英博弈、亚瘫痪状态与村庄公共治理[J].管理世界,2004(10).
  4、景跃进.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纬度的关系——从基层实践看中国政治的特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