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免费论文 >正文

我国农村城镇化走过的三十年

  (三)战略出发、全局考虑的十年:1999~2008
  首先是自2004年以来,连续5个“中央一号”与“三农”相关文件的出台,以及各地涌现出的新农村示范城镇,这一系列的成果,足以说明我们在农村城镇化道路的探索试验,开始或者说已分地域、阶段性地步入实践建设道路。
  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布局不合理;有些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盲目攀比、盲目扩张的倾向;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影响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小城镇自身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该《意见》指出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和策略,即发展小城镇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积极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搞好小城镇建设;要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要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
  自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起至2008年,已经连续“五个一号文件”,历史地、发展地看这五个文件,可能在接下来会有第六个、第七个或更多,但这五个连续的、党中央放在战略角度的、能真正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引导措施,其中不乏很多关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举措;各地也涌现出很多典型的新农村。
  
  改革开放后,政府通过放松管制,如放宽建镇标准、就业限制和落户限制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粗放的城镇化方式使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更多地表现为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其后继发展能力和对农村的带动效应也大打折扣。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制定了相关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让农村城镇化扮演更重要的有积极意义的战略角色,使新时期的农村城镇化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走集约发展之路。
  
  二、继续推进、引导农村城镇化之拙见
  
  农村城镇化是人口聚集、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农村城镇化对我国来说是一项开拓性事业,随时可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一些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城镇化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参照、借鉴,但绝对不能照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有了长足发展,到2007年底全国城镇化率已达44.9%,较之1978年的17.9%增长了26个百分点;根据一般规律,城镇化水平在30-70%是发展最快的时期,而目前中国正处于这个时期。
  我国在农村城镇化发展实践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需要研究并破解,比如城镇规划问题、土地利用问题,如何促进区域间协调平衡发展,如何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等等。就宏观政策方面,建议如下:
  (一)因地制宜,八仙过海
  我国各地地域特征及南北气候存在明显差异,我们要进行农村城镇化,就要因地制宜,各地按照各地的地域特征、气候等自然和经济发展现状,采取有的放矢的具体措施。现在我们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新农村示范点,而且很成功,很多地方也组织观摩、学习,但切忌生搬硬套,要八仙过海,各显身手,发挥自己地方特色,要在农民中挖掘和鼓励“模范带头人”、“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带动当地农民发展规模化、市场化、效益化的产业或农业。对于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具有发展前景的小城镇“带”或小城镇“群”,可跨区域调整行政区域,将其发展为小城镇,重点完善其城镇功能,扩大经济和人口规模,增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能力。
  重视经济腹地较广、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以促进地方经济中心的形成,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对外开放条件好的口岸城镇,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总之,小城镇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有利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二)加大宣传,全民行动
  农村城镇化,不是朝夕之事,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在这项工程中,作为最大受益者、经营主体——农民,应该而且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至关重要的。在最基层的农村,很多农民知道政府在关注“三农”,推进农村城镇化,但却不知自己要或者该怎么做,对于国家制定的惠民、益民政策,无动于衷,好像事不关己。这就需要加大宣传,比如组织大学生志愿去农村实践调研做宣传。县乡级干部要加大宣传,并以身作则,农户、龙头、基地之间缺少科学规范的“组织链”,不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要坚持发展农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新农村村镇建设责任制。
  从政府宏观主体和农民微观层面双管齐下,并驾齐驱,政府在总结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基础上,尽快完善村镇建设必要的法律及规章制度,建立必要的研究与管理机构,完善职能,认真解决村镇建设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确定符合实际的城镇化标准,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订切合实际的发展农村城镇建设的有力措施,农民则应明确自己“有所为”,改变传统的“农”的思想,真正朝着“城”的路前进,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正如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所言:“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德勇,王刚毅.黑龙江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3).
  2、陈玉光.城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1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