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障碍及发展途径
- 学生时代
- 2009-04-26 20:45:46
(三)思想传统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悠久的历史,还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观念。传统政治思维定势对基层民主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村民们重等级轻平等,重权威人格轻大众参与,重人治轻法治,养成人们崇古崇老崇长心理,对村委会的事务寄希望在那些年老的长辈或族长身上;另一方面,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我国基层也根深蒂固。一些乡镇政府领导认为自己是官,个人说了算,对村委会的选举横加干涉,他们不习惯让农民当家作主,而是乐于“为民做主”,操纵选举的程序,使一些农村有选举没民主,从而对选举由怀疑到失望,直至冷漠。
(四)文化素质
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受教育程度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还是普遍较低。这也是乡镇政府不全力支持村民自治的原因之一。
三、提高农村民主选举的途径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及农民自身的利益,我国村委会选举还存在很大问题,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选举。只有清除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阻力和困境,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当家作主,使基层民主得到质的飞跃,给新农村带来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动力。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发展经济,为基层民主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贫困人口还占相当的比例,这制约了他们的政治参与。因此,政府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时间大大节省了,他们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村务管理的建设;也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才会花心思真正去参与民主选举,才不至于在选举过程中认为谁能给自己带来现实利益就选谁。
(二)提高村民素质,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列宁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我国农村的农民文化水平低,文盲比例较大,严重制约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所以,应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尽可能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只有农民整体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他们才能摒弃消极的封建传统思想,逐渐形成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才能形成一个从全局利益出发的稳定的共同体,最终利用投票选举等多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力。
(三)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村民自治制度的顺利实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有效进行,主要是依靠基层干部队伍。基层干部队伍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也代表着选举制度的权威性。
目前,有些基层干部的素质不是很高,破坏了选举的程序,存在着暗箱操作的情况,从而影响了选举的公正性。农民觉得村干部都是上面内定好的,没有实际意义,不想去参加选举。因此,政府应花大力气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切实尊重农民的自治权,摆脱传统的命令思想,由对村委会的领导不断向指导转变,从而保证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有效进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实现经济与民主政治同步发展,搞好村民选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广大农民当家作主的急切愿望。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推进民主制度建设,让农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这是实现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是建立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德)F.Tonnies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9.
2、黄国辉.规范村委会选举 推动新农村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1).
3、汤仁辉.搞好村民自治 构建和谐社会[J].农村.农业.农民,2006(6).
4、曹艳蓉.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期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J].理论界,2006(5).
5、程同顺.村民自治中的乡村关系及其出路[J].调研世界,2001(7).
6、列宁全集[M].人民出版社,1987.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悠久的历史,还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观念。传统政治思维定势对基层民主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村民们重等级轻平等,重权威人格轻大众参与,重人治轻法治,养成人们崇古崇老崇长心理,对村委会的事务寄希望在那些年老的长辈或族长身上;另一方面,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我国基层也根深蒂固。一些乡镇政府领导认为自己是官,个人说了算,对村委会的选举横加干涉,他们不习惯让农民当家作主,而是乐于“为民做主”,操纵选举的程序,使一些农村有选举没民主,从而对选举由怀疑到失望,直至冷漠。
(四)文化素质
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受教育程度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还是普遍较低。这也是乡镇政府不全力支持村民自治的原因之一。
三、提高农村民主选举的途径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及农民自身的利益,我国村委会选举还存在很大问题,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选举。只有清除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阻力和困境,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当家作主,使基层民主得到质的飞跃,给新农村带来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动力。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发展经济,为基层民主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贫困人口还占相当的比例,这制约了他们的政治参与。因此,政府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时间大大节省了,他们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村务管理的建设;也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才会花心思真正去参与民主选举,才不至于在选举过程中认为谁能给自己带来现实利益就选谁。
(二)提高村民素质,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列宁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我国农村的农民文化水平低,文盲比例较大,严重制约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所以,应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尽可能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只有农民整体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他们才能摒弃消极的封建传统思想,逐渐形成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才能形成一个从全局利益出发的稳定的共同体,最终利用投票选举等多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力。
(三)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村民自治制度的顺利实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有效进行,主要是依靠基层干部队伍。基层干部队伍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也代表着选举制度的权威性。
目前,有些基层干部的素质不是很高,破坏了选举的程序,存在着暗箱操作的情况,从而影响了选举的公正性。农民觉得村干部都是上面内定好的,没有实际意义,不想去参加选举。因此,政府应花大力气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切实尊重农民的自治权,摆脱传统的命令思想,由对村委会的领导不断向指导转变,从而保证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有效进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实现经济与民主政治同步发展,搞好村民选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广大农民当家作主的急切愿望。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推进民主制度建设,让农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这是实现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是建立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德)F.Tonnies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9.
2、黄国辉.规范村委会选举 推动新农村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1).
3、汤仁辉.搞好村民自治 构建和谐社会[J].农村.农业.农民,2006(6).
4、曹艳蓉.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期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J].理论界,2006(5).
5、程同顺.村民自治中的乡村关系及其出路[J].调研世界,2001(7).
6、列宁全集[M].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