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研究
- 学生时代
- 2009-04-26 20:45:46
(二)发展经济,增强各渠道筹资能力
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农户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其筹资缴费能力;经济发展可以提高人均财政收支水平,提高财政资助能力;经济发展降低农业人口比重,通过减少农民方式降低筹资压力;新农合作为一种医保制度,其最终目标应该是改善农民健康水平、增加农民福利水平,而在增进农民健康水平、福利水平方面,医保制度作用效果远不及收入增加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作用效果。不应忽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对改善新农合筹资状况的积极意义。
(三)三医联动改革控制卫生费用上涨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控制卫生费用上涨是降低新农合补偿支出、促进基金平衡和缓解新农合筹资压力的重要手段。应改进新农合管理体制,避免管办不分,切断新农合管理和卫生服务提供之间利益联系;应强化医疗服务监管,改进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监管能力,规范医疗服务供方行为;应推广按病种付费制度,促进卫生服务供方关注成本;应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人才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居民就近就医;应强化农村药品流通市场管制,保障只有价廉药品供应。
(四)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2007年初,苏州市的昆山、工业区和高新区分别建成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紧接着苏州和镇江两市均出台社会医疗保险新政,为大市范围内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并轨提供法律依据。目前,苏州地区正积极推进下辖各市(区)新农合向居民医保制度整体转换。知情人访谈显示:江苏省内其他县域如扬州的仪征、泰州的兴化等也在进行城乡一体化的尝试;即使对当前城乡医保制度并轨是否可行意见不一,但没人质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进公平、促进效率,增进基金安全,是新农合的最终出路,应积极在其他地区推进此项改革。
(五)多层次、有选择的医保体系建设
为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更高层次的医保需求,镇江、苏州等地在原有的医保制度框架下允许城乡居民包括农村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原为职工设置的统账结合型的医疗保障制度,此举增加农民参保障的选择性。农户筹资标准增加可能带来筹资困难,提示普惠性的新农合制度要与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医疗救助制度有机衔接,当然,医疗救助制度还可以促进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可及,增加新农合制度的吸引力,苏州、盐城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多层次、有选择的医保体系建设是新农合的发展趋势。
(六)促进地区间医保制度衔接与整合
彻底解决流动人口医保覆盖问题需要有更广阔视角。应以《劳动合同法》实施为契机,积极促进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的医保体系,此举既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也可降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资助压力;建立异地医保体系间的有机衔接机制,解决好农民工工作流动和(或)回家务工医保制度衔接问题;推进行政区域内新农合和职工医保制度一体化管理,为彻底解决农民工医保制度异地衔接问题服务;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有明显的溢出效应,省级政府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七)推进农民医保筹资的法制化建设
提升新农合立法层次、建立法制而非人治的新农合筹资机制和筹资增长机制可以解决运动式筹资稳定性差、成本高的弊端,有助于稳定财政投入,有助于消除新农合筹资的逆向选择问题。鉴于江苏省2007年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实施以后城乡公平、医保资源共享等问题凸现以及苏州等地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成的事实,从医保制度建设的长远出发,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立法应避免为今后医保制度建设统一设置必要的障碍,要为今后医保制度发展留足空间。
参考文献:
1、孟翠莲.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机制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8(2).
2、车莲鸿等.岳西、镇安两贫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7(3).
3、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办公室等. 2006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报告[EB/OL]. 江苏卫生网. 2007-06-08.
4、江苏省卫生厅农民健康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全省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情况[EB/OL]. http://www.jswst.gov.cn/gb/jsswst/zxgz/jk/userobject1ai17429.html,2008-01-18.
5、单庆.江苏省农民工状况研析[EB/OL]. 江苏统计局网,2007-08-28.
6、应亚珍.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增长机制的构建[J].中国卫生经济,2008(2).
7、汤敏等.从费用控制谈新农合可持续性发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1).
8、杨家玮等.关于加快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6).
9、胡善联.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状况和评价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8(2).
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农户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其筹资缴费能力;经济发展可以提高人均财政收支水平,提高财政资助能力;经济发展降低农业人口比重,通过减少农民方式降低筹资压力;新农合作为一种医保制度,其最终目标应该是改善农民健康水平、增加农民福利水平,而在增进农民健康水平、福利水平方面,医保制度作用效果远不及收入增加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作用效果。不应忽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对改善新农合筹资状况的积极意义。
(三)三医联动改革控制卫生费用上涨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控制卫生费用上涨是降低新农合补偿支出、促进基金平衡和缓解新农合筹资压力的重要手段。应改进新农合管理体制,避免管办不分,切断新农合管理和卫生服务提供之间利益联系;应强化医疗服务监管,改进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监管能力,规范医疗服务供方行为;应推广按病种付费制度,促进卫生服务供方关注成本;应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人才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居民就近就医;应强化农村药品流通市场管制,保障只有价廉药品供应。
(四)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2007年初,苏州市的昆山、工业区和高新区分别建成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紧接着苏州和镇江两市均出台社会医疗保险新政,为大市范围内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并轨提供法律依据。目前,苏州地区正积极推进下辖各市(区)新农合向居民医保制度整体转换。知情人访谈显示:江苏省内其他县域如扬州的仪征、泰州的兴化等也在进行城乡一体化的尝试;即使对当前城乡医保制度并轨是否可行意见不一,但没人质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进公平、促进效率,增进基金安全,是新农合的最终出路,应积极在其他地区推进此项改革。
(五)多层次、有选择的医保体系建设
为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更高层次的医保需求,镇江、苏州等地在原有的医保制度框架下允许城乡居民包括农村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原为职工设置的统账结合型的医疗保障制度,此举增加农民参保障的选择性。农户筹资标准增加可能带来筹资困难,提示普惠性的新农合制度要与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医疗救助制度有机衔接,当然,医疗救助制度还可以促进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可及,增加新农合制度的吸引力,苏州、盐城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多层次、有选择的医保体系建设是新农合的发展趋势。
(六)促进地区间医保制度衔接与整合
彻底解决流动人口医保覆盖问题需要有更广阔视角。应以《劳动合同法》实施为契机,积极促进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的医保体系,此举既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也可降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资助压力;建立异地医保体系间的有机衔接机制,解决好农民工工作流动和(或)回家务工医保制度衔接问题;推进行政区域内新农合和职工医保制度一体化管理,为彻底解决农民工医保制度异地衔接问题服务;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有明显的溢出效应,省级政府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七)推进农民医保筹资的法制化建设
提升新农合立法层次、建立法制而非人治的新农合筹资机制和筹资增长机制可以解决运动式筹资稳定性差、成本高的弊端,有助于稳定财政投入,有助于消除新农合筹资的逆向选择问题。鉴于江苏省2007年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实施以后城乡公平、医保资源共享等问题凸现以及苏州等地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成的事实,从医保制度建设的长远出发,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立法应避免为今后医保制度建设统一设置必要的障碍,要为今后医保制度发展留足空间。
参考文献:
1、孟翠莲.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机制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8(2).
2、车莲鸿等.岳西、镇安两贫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7(3).
3、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办公室等. 2006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报告[EB/OL]. 江苏卫生网. 2007-06-08.
4、江苏省卫生厅农民健康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全省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情况[EB/OL]. http://www.jswst.gov.cn/gb/jsswst/zxgz/jk/userobject1ai17429.html,2008-01-18.
5、单庆.江苏省农民工状况研析[EB/OL]. 江苏统计局网,2007-08-28.
6、应亚珍.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增长机制的构建[J].中国卫生经济,2008(2).
7、汤敏等.从费用控制谈新农合可持续性发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1).
8、杨家玮等.关于加快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6).
9、胡善联.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状况和评价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