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
- 学生社区
- 2009-05-16 13:29:12
广西大学创办于1928年,首任校长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马君武博士。 1939年被确认为国立大学。到1949年,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文教、法商、理、工、农等 5 个学院,下设 22 个系和 4 个专修科,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1953 年,广西大学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停办,师资、设备和图书资料分别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的19所大学。 1958 年,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 1997年,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 1999 年,广西大学成为国家“ 211 工程”项目建设学校; 2004 年,广西大学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2005年,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 目前,学校 占地面积 307.19 公顷 , 校舍总建筑面积 120.26 万平方米 ,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教学科研设备总值 4.21 亿元,拥有各类藏书 290 万册,电子图书 187 万册 , 中外文纸质期刊 4,000 多种,全文电子期刊 1.7 万种,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可使用的电子文献资源容量超过 14TB ,形成了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重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南地区南宁主节点设在我校。
■ 学校设23个学院(系)、1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 学科涵盖了哲、经、法、文、理、工、农、管、教等九大学科门类;有 91 个本科专业, 18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180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1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有本科生 26,757 人,硕士研究生 6,740 人,博士研究生 274 人,留学生 328 人,成人教育学历生 31,904 人。教职员工 3,688 人,其中专任教师 1,873 人,专任教师中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正高职称 301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83 人),副高职称 615 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 5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委员 1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4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 人,享受政府特贴 26 人,教育部骨干教师 7 人,广西 “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二人选 38 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1 人,自治区优秀专家 13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2 人。 2004 年以来,我校“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人才小高地”成为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新技术”、“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等 3 个团队成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
■ 一直以来,学校把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 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压缩长线专业,保护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发展应用型专业,创建交叉型专业,对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提高了专业规模效益与社会适应性,使学校的专业布局和结构能较好地适应广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对广西的支柱产业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构建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英语 + 专业”分段培养,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主辅修制、产学研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以精品(重点)专业、精品(重点)课程、精品(重点)教材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实施专业责任教授制和主要课程责任教授制,立项建设了一批专业、课程、教材,获得国家特色专业 5 个、国家精品课程 2 门,广西精品专业 4 个、重点专业 3 个、优质专业 15 个,广西精品课程 19 门、重点课程 6 门,广西精品教材 5 种、重点教材 7 种、优秀教材 36 种。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立项建设了一批多媒体课件,在 2007 年全国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中,获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加强实验室建设,打造全校实验共享平台,为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学校现有实验中心 25 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6 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 2 个,全校共享校级实验中心 7 个,院级实验中心 20 个,是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校之一。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十五”以来,立项了 273 项教改项目和教育科研项目,近两届获教学成果奖 113 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三校合作)、二等奖 2 项(其中 1 项为三校合作),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 13 项,二等奖 11 项,三等奖 15 项。
■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 211 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通过学科建设聚合人才,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经过多年建设,学科的装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部分学科已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一些研究方向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 2 个国家重点学科, 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5 个 “ 211 工程 ” 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21 个自治区重点学科; 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3 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 1 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1 个教育部立项建设工程研究中心, 1 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1 个自治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研究基地, 19 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 。“十五”期间,取得了“碾压混凝土高拱坝研究及应用”等 10 个标志性成果,集中展示了我校“ 211 工程”建设的水平、特色和优势。
■ 随着重点学科和学科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不断增强,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增多,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产品已经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校在“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变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纯度蔗果低聚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应用于仅次于三峡电站的龙滩电站等一批水电站建设中,“物权法”研究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展示了我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2,938 项,其中承担国家“ 863 ”、“ 973 ”(子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课题 18 项;发表学术论文 12,850 篇 , 进入 SCI 、 EI 、 ISTP 三大索引 1,236 篇;获专利授权 68 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成果 202 项。学校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总额和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数连年位居广西前列。 近年来,学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鼓励广大科研人员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科技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