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八卦是否来自外国--中华文明地未解之谜
- 学生时代
- 2009-05-13 20:56:51
“易经”来自哪里? 我对易学充满敬意,但是我对《易经》却没有任何研究,所以近似盲目崇拜,虽然我也可以装模作样地拿《易经》算卦玩,或许我的敬意正是因为我不了解《易经》而已,人们 常说“情人一旦彼此了解,亲密关系就将走向完结”。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方面知识的浅薄不影响我探索《易经》的可能来源。 关于《易经》的起源资料,我尽管一直也留心但鲜有收获。“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实际上这就是我常说的:你急着找的东西一般找不到,干脆别找,假如你不找了它就自己出来了。这篇小文就是如此“自己出来”的。 一天我偶然去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晃悠,翻看馆藏照片,一不留神就看到这把神奇的梳子。我认为这把新石器时代的象牙梳上刻画的是《易经》的八卦图!或许说这就是《易经》的“起源形态”,因为只是雏形,假如《易经》在此时成熟就不该是这个样子,但是它又呈现出《易经》的多数特征:数学方面体现了“8”(八卦)、“3”(爻)、“2”(阴阳)。可以说《易经》的思维逻辑都已经出现,比如两个反向的T形符号,还有两个互补流通的圆圈①,都似乎印证了“阴阳鱼”的思维。另外,“三爻”已经出现,只是还没有分阴阳,并且很奇怪地“三”广泛出现于整个画面上,分别的两个圆圈中各自都是恰好八卦为一圆。后来这个原形经过千年演化定型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它根本不是周公的创造,或许周公是最后一个使之定型的人。这个梳子的年代据说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出土地点是中国东部地区。 后来认识一位叫荣松的同好,他原本在伊朗留学,专业是历史,通晓中东的一些语言,“学过英语、波斯语、阿拉伯语以及《阿维斯陀》语”,荣松谦虚地说:“我只琢磨过伊朗的楔形文字,即波斯帝国时期的文字,对两河流域其他楔形文字没有研究过。我曾经将伊朗的楔形文字字母拆开,发现这个文字基本上由横、竖、折三种笔划组成。横、竖都有一笔、两笔、三笔,而且横有长横和短横,两短横相连作为一笔,十分类似八卦的阴爻。这三种笔划按照类似汉字结构,即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等结构构成36个字母。我曾经怀疑,这与中国的八卦起源有着某种关系,这也使我曾对伊朗的楔形文字是否真正得以破解表示怀疑,因为这种笔划和构词结构可能不仅仅是用来作为字母表示读音,或许也如同汉字一样表意。另外,根据已经破解的说法,古波斯语(楔形文字)只有a,i,u三个元音音素,十分类似于闪族语言,如阿拉伯语只有a,i,u三个元音音素,现代波斯语仍是如此,与《阿维斯陀》差别太大,《阿维斯陀》语类似梵语和吐火罗语,有大量元音音素和元音组合,因此我怀疑波斯语属于闪族语系,而非印欧语系,《阿维斯陀》语与梵语、吐火罗语属于印欧语系。” 我还有一条信息也与中国的《易经》或“八卦”有关:古埃及在金字塔时代一直使用数学的二进制。很明显这个二进制在中国失传了,只是在《易经》中保留了下来。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才是“二进制”的发明人。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其实寻找易经的根源就要寻找“二进制”的根源。 人们可能都很熟悉又名“锡安”的耶路撒冷城。耶路撒冷是犹太、基督、伊斯兰三大宗教的圣地。耶路撒冷最有名的是面积1平方公里的老城,老城最有名的是东南角面积仅0.135平方公里的圣殿山。这小小的圣殿山里,犹太人的哭墙与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并列在那里。哭墙的归属很清楚,建筑物也很清楚。圣殿山里的清真寺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它与“八卦”可能有某种联系。 这个清真寺叫“岩石清真寺”,这个建筑年代并不特别久远。相传该寺原为欧麦尔建的木清真寺,691年改建成八角形清真寺。它之所以著名而神圣,是因为据说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在这个地方“登宵”,去聆听真主的天启。伊斯兰教认为穆罕默德是继摩西、耶稣等先知后,真主派往人间的最后一位使者。他在创教后第九年即公元619年的一个晚上,在天使陪同下骑一匹面如美女的天马从麦加城飞到耶路撒冷,然后踏石登天。也有人说穆罕默德“登宵”飞回麦加。从以上大家可留意麦加与耶路撒冷的特殊关系:他们文化上的某些统一性以及地域和族源的特殊联系可能,否则穆罕默德就不会在两地飞来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