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话剧节引发忧虑 话剧不能仅是流行消遣
- 学生时代
- 2008-11-13 17:09:49
经过12天的紧张决赛,第五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上周日落下帷幕。
遗憾的是,曾经占领中国话剧半壁江山的大学生话剧舞台,如今似乎已被白领话剧“控盘”,莎士比亚戏剧等经典话剧在大学生中知音寥寥,令有识之士担忧。
认为话剧没趣
“话剧?挺没趣的。”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的胡丽一听记者问起话剧,就立即这样表示。事实上,采访中,很多不喜欢看话剧的大学生,回答竟然如此一致。他们对话剧的模糊印象,也仅仅停留在多年以前中学课本的话剧《茶馆》里。
提起话剧,你首先想到什么?“一群人,用夸张的舞台腔,说着大串大串没完没了的台词,演着一件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胡丽描绘说。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大学生都给话剧下了类似的“定义”。
如今的大学生,伴随着网络成长,前辈大学生曾经钟情的舞台,在这一代大学生的生活中,早就让位给了QQ、MSN和网络电影。要在话剧剧场里,正襟危坐地看两三个小时的演出,对很多大学生来说是件困难的事情。如最近刚刚在上海结束首轮演出的话剧《浮士德》,一演就是三个半小时。南京大学新闻学院的王呈认为:“这样的‘阅读’,不可想象。”在王呈看来,躲在家里,在电脑上看电影,远比进剧场看话剧更惬意。
经典落了下风
大多数大学生对话剧不是完全没兴趣,不过,要看也是看看那些可看性强的或者顶着“先锋”名头的戏。像《武林外传》这样名气很响、带点无厘头幽默的戏,能够进入他们的视野;台湾名导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讲述青年男女爱情迷茫,又经过影星林青霞的演绎,大学生不仅爱看,也都热衷“克隆”排演;还有先锋导演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琥珀》等,完全是对现代都市青年情爱、内心焦虑和生存困境的文学阐述,剧中的台词大学生自然很喜爱。这类话剧到哪演出,很多大学生都会买票捧场。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姜姗以前也是经典话剧的爱好者,但现在,她已基本不看了,转而偏爱快餐式话剧。姜珊认为:“这个社会太复杂,生活也让人苦恼。经典话剧意味深刻,却多半与现实无关。相比之下,快餐式话剧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反映生活中的点滴,让人在繁重的压力下还能透口气。”在姜珊看来,“去看这类话剧,就是凑热闹,图的就是一个‘乐’字”。
变成快餐文化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人李胜英说:“80后大学生大多是看着日本动漫和金庸小说长大的,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品味经典话剧中蕴含的哲理。因此,那些给人感官快乐的快餐式话剧,成为大学生们走进剧场的首选。”于是,话剧在热闹的表象下,却很难在大学生中找到经典话剧的知音了。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对此有些忧虑:“话剧不能成为流行的消遣。”
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石俊感慨地说:“话剧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充当过振臂一呼的先锋,话剧舞台上的经典作品曾经演绎并指引过一代人的思想追求。如今,话剧却在大学生中变成了一种快餐式的文化休闲,真让人有难以名状的无奈。”本报实习生叶宁记者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