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文化节”,犯得上拿望远镜细看美女?
- 学生时代
- 2009-06-29 15:59:59
6月25日,女大学生身着安全套制作的服装走台吸引众多观众。为期4天的2009广西(南宁)性文化节在广西科技馆开幕,吸引大量观众入场。本次性文化节内容包括性文化讲座、性文艺沙龙、性产品展示、人体摄影等活动。主办方称,通过此次活动,增强全民艾滋病防范意识,提高全社会关注和关怀弱势群体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培养科学的性生活方式,掌握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打着“防治艾滋”的旗号,却行传播淫秽文化之实,性文化节在中国已经轮番登场了。6月14日广东中山市(首届)性文化节开展后的第一个休息日,也是台上内衣模特轮番上阵,台下看客相机、手机齐动,闪光灯频繁亮起。更有好色者,竟然专门买来望眼镜观看只穿了三点式的内衣模特们。一情趣内衣品牌老板现场的表演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到高潮。相反,一墙之隔的新型生活方式综合展厅内人丁稀少,尽管某婚纱公司在门前摆放一辆加长林肯招揽人气,一个下午也没有几位观展市民驻足。
曾几何时,性文化在中国一直是被当作魔鬼来看待的。不但普通百姓不愿公开谈论,而且政府也如临大敌。有事实为证:1998年10月,“杰士邦”以“无忧无虑的爱”,在广州的80辆公共汽车上亮出中国第一条安全套广告,但33天后就被有关部门勒令撤下;1999年11月28日,国家计生部门在中央电视台《中国人口》栏目播出一则公益广告,宣传安全套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但只播了1天便被停播;2000年5月,“杰士邦”安全套广告牌现身武汉汉江桥旁一栋大厦上,仅仅20个小时该广告即被当地工商局撤下......
经过几番殊死搏斗,性文化以其顽强的战斗力,终于在2003年11月26日再度登上央视。至此,反对声浪仍然不断,但是已经明显有气无力了。到今天,央视上的安全套广告,已经不新鲜了。濮存昕,骑着自行车在城市中穿行,路边是翩翩起舞的夫妇,甜蜜相拥的情侣,情意朦胧的恋人,濮存昕笑着说:“使用安全套,保护自己,珍惜美好生活”。成龙,假模假样地拍戏,称自己很爱拍戏,转眼安全套出来了,成龙说:“生命美好,使用安全套,保护自己”。
这样宣传安全套,有好的一面,能够提醒一些人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然而,也有尴尬,好多孩子看到之后,问大人:“安全套是什么呀?”大人无言以对,甚至还训斥孩子多嘴。
安全套,中国更喜欢叫“避孕套”。1970年代末,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避孕套羞羞答答地走进了家庭,每年财政部拨款,化工部生产,最终由计生委免费发放。渐渐地,避孕套进入了市场,在医院和药店就可以轻易买到了。避孕套——安全套,成功转型,不过就二三十年,起推动作用的就是性行为的泛滥。一度绝迹的卖淫嫖娼死灰复燃,“小姐”不再单是大家闺秀和窈窕淑女的称呼。同居成为许多人眼中的时尚,相处不来就分手,结果同居越来越多,真爱越来越少。“包二奶”、“养二爷”,让那些偷鸡摸狗式的偶尔媾和相形见绌。某些男女白天忙于工作,夜晚忘不了寻求刺激,美其名曰“一夜情”,并且不断地被《天亮以后说分手》、《天不亮就分手》、《天亮以后不说分手》等恬不知耻的精神食粮哺乳着.......
还有意思的是,“处女膜”在药店的柜台上也可以买到了,或者到医院、美容院动一刀也能买到。2002年春,沈阳、哈尔滨、长春、鞍山等北方城市,一些药店卖起了一种小药丸“处女膜”,生意异常红火。到了下半年,重庆、成都、武汉、南京等南方城市也风靡起来,购买者云集,其中不乏一脸孩子气的中学生。买处女膜和做处女膜修复手术的女人都是出于同样的心理,骗人。一是骗嫖客,处女与非处女的价格不一样;二是骗丈夫或男友,使其觉得她还是处女。
但是,绝不能把“从此无处女”的责任全都加在女人身上,应该是男女各占一半。当前,有一种“与其禁欲不如发套”的观点相当盛行,又有一种“发套和打击卖淫嫖娼并不矛盾”的观点也很有市场,还有“食色,性也”的老话跟着,更有一个叫李银河的50多岁的寡妇总鼓噪多性伴。这些理论基础,安全套成为公益品与它有关,“处女膜”摆上柜台与它有关,艾滋病蔓延与它有关。
把防治艾滋病的宝押在“小姐”身上,显然太天真了。原本高危的人群中,不少人不使用安全套,她们不是不懂,更不是买不起。其实,她们也非常恐惧艾滋病。她们只是抱着侥幸心理,和嫌那套碍事罢了。发安全套,不光发给“小姐”,还发给“好女人”,可是就能不给人错误信号了吗?
发放安全套,即使是对人性的尊重,也不应该让禁欲退出历史舞台。以更铁的手腕来管束性乱活动,才是更主动的姿态防治艾滋病。对花样迭出的所谓的性文化节,扫黄打非部门不说“低俗”了,预示着热热闹闹的整治网络低俗一开始就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要稍微换了领导就又会松懈下来。